|張廖家廟||張家祖廟||萬和宮||犁頭店老街||火車站||林氏宗祠||樂成宮||孔廟||積善樓||文昌廟|

 

 
等級:三級
類別:祠廟
興建年代:一九零四年
公告日期:74年11月27日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
 

第三級古蹟台中張家祖廟為清同治九年(西年一八七0年)早期來台張姓墾民奉祀入閩開基祖張文通公之宗祠,現址乃明治三十七年(一九0四年,清光緒三十年)遷建,翌年竣工,屬雙進雙護龍格局,其選址精緻,反應地主、家廟與佃戶之空間組群與建築,營造型制為本省唯一證例,具特殊之文化價值。

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隸台中市政府管轄。

張家祖廟現為不同派別的張氏族裔所共有,雖然祭祀的始祖相同,但是並不採全族後裔整體的祭祀儀式,而分成多個「祭祀陣會」,由不同族派的管理人領導,輪流主祭,族裔各參自己所屬的祭儀。這種「一祠多用」的祭祀陣會,是張家祖廟首創,和台灣一般宗祠大不相同,形成獨特的宗祠文化。

張家祖廟坐西朝東,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門口塘,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建築本體以中軸線左右作法各有不同最具特色。

三開間的前廳與正廳,均用柱廊形式,柱廊內,左右次間為紅磚斗仔砌牆體,前廳紅磚牆上開八卦三櫺竹節窗,窗外框以磚雕構成,兩邊圖案及雕法各有明顯差異。正廳紅磚牆上開直櫺木窗,形式較前廳簡單。廳堂室內大木結構多用硬山櫚檁,只有兩廳的前檐廊及左右牆廊有雕刻及彩繪的抬樑結構。屋頂全為硬山形式,兩廳及內外護龍的院門屋頂都有彎曲起翹的燕尾脊。 張家祖廟因三川殿屋瓦塌陷,臺中市政府為維護珍貴文化資產於85年2月進行修護工程,於87年4月竣工。

 
張家祖廟位於西屯區協和里,是張姓的後裔,為了飲水思源,宏揚祖先的仁德,而共同籌資興建的,這座祖廟建於光緒二十九年﹝西元一九○四年﹞,因為年代十分久遠,建築的形式也頗具特色,所以在民國七十四年時被政府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張家祖廟現為不同派別的張氏族裔所共有,雖然祭祀的始祖相同,但是並不採全族後裔整體的祭祀儀式,而分成多個「祭祀陣會」,由不同族派的管理人領導,輪流主祭,族裔各參自己所屬的祭儀。這種「一祠多用」的祭祀陣會,是張家祖廟首創,和台灣一般宗祠大不相同,形成獨特的宗祠文化。
 
張家祖廟春秋二祭之祭祖,為凝聚張氏族群及傳承其民俗活動。
 
張家祖廟坐西朝東,是一座兩進兩廊四護龍的四合院祠宇建築。祖廟前有寬廣的前埕及半月形的門口塘,建築格局與中部地區的傳統民居似,建築本體以中軸線左右作法各有不同最具特色。
三開間的前廳與正廳,均用柱廊形式,柱廊內,左右次間為紅磚斗仔砌牆體,前廳紅磚牆上開八卦三櫺竹節窗,窗外框以磚雕構成,兩邊圖案及雕法各有明顯差異。正廳紅磚牆上開直櫺木窗,形式較前廳簡單。廳堂室內大木結構多用硬山櫚檁,只有兩廳的前檐廊及左右牆廊有雕刻及彩繪的抬樑結構。屋頂全為硬山形式,兩廳及內外護龍的院門屋頂都有彎曲起翹的燕尾脊。 張家祖廟因三川殿屋瓦塌陷,臺中市政府為維護珍貴文化資產於85年2月進行修護工程,於87年4月竣工。
【戶龍】
當空間不夠使用時,合院左右可加建數列護龍,通常外護龍要比內護龍長,具包護的作用,農宅的發展擴建多為此類。規模大的左右多達十數條護龍,雖然居住的人口很多,但各護龍有獨自的天井及過水門方便出入。
【茅草屋】
傳統茅草屋頂,近年已不多見,冬暖夏涼,是建築特色之一。
【半月池】
半月池亦稱風水池或漁池,為外埕側開口向內,且圓形多位於中軸線上之半圓型水池,其僅具風水意義,並具防火、養魚與洗衣等功能。
【土墼牆】
土墼牆做法是將碎稻、米殼及土塊置於木框之內,加水搗勻後曬乾。土墼牆會隨著空間及屬性之尊卑和使用需求的觀念而有不同的裝飾方法。
 
張家祖廟是以奉祀一世祖「張文通公」為主的宗祠。
 
張家祖廟是漢人開墾大肚山之重要的集結活動場所,光復之前曾被當地人稱為「紅瓦厝仔」,成為當時大肚山的重要地標之一,對於中部開發具有地方紀念性。
 
若有參觀方面的疑問,可電洽 04-23582805 張登昌先生,或直接向台中市市立文化中心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