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廖家廟||張家祖廟||萬和宮||犁頭店老街||火車站||林氏宗祠||樂成宮||孔廟||積善樓||文昌廟|


行政區名 :南區
等級或指定別 :第三級
類別:祠廟
興建年代 :日大正08年(1919)
建造者 : 林家子嗣籌建
公告日期:74年11月27日
地址:臺中市南區民主里國光路55號
交通:仁友客運105、125林祖厝站下車
開放時間:週一至五AM9:00~PM5:00 每月第一、三、五週六 AM9:00~AM12:00
其餘時間參觀請以電話(04)2246928聯絡
 

 

臺中林氏宗祠俗稱臺灣林氏宗廟,為臺灣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林氏祠堂。 數易其所的林氏宗祠,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稱為「尚親堂」,建於內新莊(即今臺中縣大里鄉內新村)。後經數次遷移,終於民國十九年於現址竣工。 林氏宗祠建築構造基本上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其中木構架部分,因係由漳籍名匠陳應彬師傳親自督造,力求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
致成為本宗祠最具代表者。裝飾方面,以雕刻、彩繪、文字、剪黏與泥塑為主。尤以木雕為重,其中山門及正殿的木構架為主要的表演場所,以浮雕、圓雕、透雕等高度技巧,挹入豐富的花鳥、走獸及人物題材,使匠師精巧雕飾的「巧工」不時可見。
 

 

臺中林氏宗祠,乃是林氏移墾中部地區,於生活漸趨穩定後,為緬懷先人,集合中部地區林姓族人之力,鳩集資金修建而成的。它不同於一般家祠而具有宗祠性質。祖廟座落於今臺中市南區國光路五十五號,自清嘉慶年間於內新庄初建後,歷經再度遷移重建,至日治時期始於現址動工興築,全部工程費時十二年始全部竣工,宗祠主祀林姓開山祖師比干公(周朝忠臣),佔地約0.287公頃,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臺中林姓宗祠堂號為「忠孝堂」,又號「省親堂」。於內新庄初建時之宗祠又號為「尚親堂」,由堂號名稱可以發現「尚親堂」乃是該林姓族人於同一郡望之下,以同支派近親自立標誌所建的宗祠。
宗祠於內新庄初建時之建置規模目前已無法詳知,至光緒初年時由林志芳募款遷建至旱溪庄。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旱溪宗祠倒塌,為續香火,將宗祠祭祀牌位移至太平庄族人林鳳鳴宗祠,繼續供奉。大正六年(1917年)林子瑾等人發起募款,成立「中部林姓大宗祠建築發起人會」,籌建中部地區林姓族人大宗祠。
在第二次籌備會召開的同時,會員一致推舉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為建築實行委員長,同時並決議新建宗祠應另擇它址重建。大正八年(1919年),選定老松町現址,正式動工興建。大正十一年(1922年),三川殿動工興建。大正十三年(1924年),三川殿完工,同時增建西室下山五間。昭和三年(1928年),增建東室九間、西室頂山四間。至昭和五年(1930年),全部竣工。全部建築工程費時十二年。主持宗祠營建工事的師父是當時臺灣頗具聲望的陳應彬師(俗稱彬師)。陳應彬師不但在清領時期曾參與北港朝天宮三川殿之興築,日本領臺後亦參與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木造工事建築,極具聲望。彬師在主持林姓宗祠工事時,適值其技藝達爐火純青之年,因此林姓宗祠的興建自然成為彬師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當年同時參與宗祠建築的匠師,除了主事的彬師外,尚有石雕匠李闊嘴、彩繪匠師郭新林。在硬體建築匠師外,其匾聯題字者亦皆中部名家,頗有可觀。
林氏宗祠之建築格局為雙進雙護龍型,並藉由過水的設計,將內部空間區劃成七個院落,組成龐大的合院式建築群體。宗祠之建築構造基本上仍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但為顯示宗祠的崇高地位,在中等規模的配置格局中,刻意在構造手法上極力表現其高度技巧與純熟經驗素養,使林氏宗祠的建築仍能表現出氣勢磅礡、巧工脫俗的建築特色。

 

 
  林氏宗祠為日據時期匠師陳應彬(彬司)中期作品之代表作之一。
林氏宗祠位於臺中市南區國光路55號,方位座北朝南略偏向東。林氏宗祠之建築出自名匠陳應彬(彬司)之手,其規模宏大,建材雕飾精美,為臺灣其它宗祠所不及。
本祠的建築規模為二進雙龍的合院式配置型態,在主軸上,前後座落山門及正殿,而兩側則以過水連接護龍。由於宗祠係以單純的祭祀功能為主,因而省略了後殿的從祀空間,改以橫向面九開間(五開間的山門及左右過水與護龍)的立面效果,促成林氏宗祠莊嚴宏偉的空間尺度。除外埕廣場,林氏宗祠二進雙護龍的格局中藉由過水的空間安排,形成七個院落(內埕、天井),組織成龐大的合院式建築群體。又從其建築平面中,可看見為順應風水觀念而形成前窄後寬的「畚箕厝」特殊造型。
林氏宗祠的建築構架係以承重磚牆與木架構系統為主,屋面造形有硬山、歇山、捲棚及「升庵假四垂」等式樣。
木構架是林氏宗祠的最大代表特色之一,尤其山門與正殿二建築單元,其1.抬樑式的構架,2.舉架與疊五斗,3.假四垂的屋面形式,4.牌樓斗栱與看架斗栱,5.梭柱與石柱等作法皆是彬司個人建築深厚素養之精緻表現,融匯了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
本祠的裝飾除了彬司的木雕外,還有李闊嘴的石雕、郭新林的彩繪與不知名的剪黏泥塑等皆是具極高水準的名家匠作,另本祠建築中也出現彬司運用西來建築造形語彙與材料的表現。但無論如何,本祠為近代建築史上相當重要的建築作品之一。
   
  林氏宗祠因大量蝙蝠群眾,衍生蟲菌危害木料甚大,臺中市政府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修護工程於83年2月開工,85年4月竣工,總工程費伍仟柒佰萬元。
   
  臺中林氏宗祠-興修紀錄

嘉慶年間初建於內新庄(今臺中大里鄉)。

光緒年間移建於旱溪庄。

光緒21年(1895)旱溪庄林氏宗祠之三川殿倒塌,祭祀牌位移至太平庄林鳳鳴家祠中祭祀。

大正 6年(1916)林子瑾等人發起於老松町(今宗祠現址)重建。

大正 8年(1919)正式動工興建。

大正11年(1922)三川殿動工興建。

大正13年(1924)三川殿完工,同時增建西室下山五間。

昭和 3年(1928)增建東室九間、西室頂山四間。

昭和 5年(1930)全部竣工。

民國69年(1980)整建右迴郎、右廂房、廣場、部份彩繪及屋面裝飾。

民國79年(1990)臺中市政府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護調查規劃,並於翌年提出損壞狀況與修護計劃。

民國83年(1994)進行第一次修護工作。

民國85年(1996)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完成修護工程施工記錄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