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文蛤

在台灣的西南沿海一帶主要是以養殖漁業為主,尤其文蛤和虱目魚為最大宗,而芳苑鄉王功鎮正是文蛤的養殖重鎮;文蛤俗稱粉蟯、蛤仔、或者蛤蜊,是重要的食用貝類之一,也是現今許多海鮮店不可或缺的食材,其肉味鮮美清甜,是很多人餐桌上的美食佳餚食材之一,因此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賜封為「天下第一鮮」。

根據文獻記載,文蛤是從1934左右的時間從日本引進,在西岸半淡鹹海區域的沙質海灘進行養殖,到了1970年文蛤養殖業日漸興盛,其是屬於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的貝類,一般生存在多淺海的沙泥底,以台灣西南沿海的沙岸為主要繁殖場所。現在則以魚塭養殖較普遍,但魚塭養殖仍以靠海為主,如此可方便抽取海水,再加入淡水調整適當鹽度供文蛤生長,因為文蛤在淡水中無法生長繁殖,所以將文蛤養殖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濕地與潮間帶等地區較佳。

文蛤屬於軟體(註1)、濾食性(註2)的動物,文蛤外型略圓偏三角形,打開硬殼,可以看到文蛤的內部是柔軟的身體組織,內部包含鰓、肌肉、內臟、入水管、出水管等構造。

註1:此類動物其有外套膜,全體柔軟,不分體節,身體常兩側對稱。由外套膜之緣分泌鈣而形成外殼(貝殼);外套與內臟囊間有些間隙,稱外套腔;無肢體之分別。雌雄異體或同體,常作有性生殖,水棲者多。

註2:凡生活在水中,以微小或大型的浮游生物為食物之食性,稱為濾食性(Filter Feeder)。

▲ 文蛤透視圖

▲ 文蛤實圖

▲ 文蛤的構造與功能

↥返回頁首  ↬專題簡報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