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小麥
小麥是一項歷史悠久的作物,西方國家將小麥磨成麵粉製作的各類食物為主食,因此小麥對於西方國家的重要性與普遍性就像稻米之於我們。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有了改變,我們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漸漸的也開始享用麥類製品。透過文獻資料的整理,我們也才發現,原來小麥曾經在台灣留下深刻的足跡,以下我們分為「小麥的歷史」與「台灣小麥進口量分析」來跟大家介紹台灣的小麥。
小麥的歷史
西元5000年前
小麥傳到印度、中國、英格蘭等地區。
西元3000年前
台灣把小麥列為五榖。
西元1919年
台灣總督府把小麥從台中至台南等地區推廣種植,此階段小麥總生產量低於
1000公噸。
台灣光復後
培育出抗銹病及抗白粉病的台中選2號,和豐產、抗銹病、抗白粉病、抗穗枯
病的台中34號。
西元1921年
原始栽培種為大陸華南之在來赤小麥。
西元1938-1945年
進行小麥育種雜交的工作,培育出台中1至32號(缺27號)。
西元1958-1962年
小麥總生產量的全盛時期,總生產量約為40000公噸。
西元1964年
小麥大量進口,栽種面積減少。
西元1974年
栽種面積只剩下304公頃,年產量為738公噸。
西元1975-1995年
小麥大部分被菸酒公賣局收購,當時的栽培面積為1000公頃。其中,西元
1992年時小麥栽種面積為近20年最大,當年的總產量為4325公噸。
西元1995年
菸酒公賣局停止契作,政府停止保價收購,農民轉種其他作物。
西元1998年
只剩大雅鄉在小麥栽培,栽種面積約為70公頃,提供農友小麥種子。
西元1999年
農委會編制的農業統計年報幾乎找不到有關於小麥的資料。
西元2002年
栽種面積為72公頃,小麥產量為271公噸
西元2004年
大雅鄉舉辦第一屆小麥文化節,向大家推廣小麥。
西元2007年
喜願成立,契作1公頃小麥。
西元2010年
栽種面積為86公頃,小麥產量為303公噸。
資料來源:咱糧小小兵整理
台灣小麥進口量分析
由上圖可知
1.美國是台灣主要進口小麥的國家,進口量遠遠大於其他國家,其次是澳大利亞,第三名為日本,最後才是加拿大。
2.我們認為美國為主要的進口國家,可能是因為美國的面積大,所以小麥產量很多,所以可以大量的進口給台灣。
3.台灣從加拿大進口小麥的數量從95年到96年突然遽增,我們認為可能是因為日本、澳大利亞的小麥欠收,所以轉向增加對加拿大的進口。
4.整體來看,97年小麥總進口量減少,我們認為可能是因為當年全球小麥欠收。
資料來源: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資料統計查詢

http://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trade/TradeCoa.aspx
喜願共合國的小麥栽種
由上圖可知
1.喜願共合國小麥種植的面積在102年達到500公頃,產量達300公噸。
2.種植面積從101年到102年增加了295公頃,我們認為可能跟喜願共合國的宣導推廣,還有農民契作的意願提升有關係。
3.產量增加最多則是在100年到101年間,增加了130公噸,我們認為可能跟當時的氣候狀況以及契作的環境有關係。
資料來源:喜願共合國
Top
2014 網界博覽會-南郭國小 咱糧小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