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流逝
人口外移
菁桐因產業外移又無替代能源的狀況下,人口逐漸外移。曾經在繁盛時期擁有數萬多人居住的地區,如今已千人不到的社區。數十年之間菁桐由一個繁華的聚落,迅速凋零成以老人和小孩為主的村莊,而社區小學早已從千人小學變為不滿百人的小學。
台陽公司向來以公司村的治理模式,統理員工食、衣、住、行、育樂一切,這種由上而下的公司治理文化,是當時菁桐地區居民日常生活賴以維生的支配性文化來源。廢坑後,菁桐地區仍存在著當年階層文化的生活遺跡,包括階級嚴明的員工住宅,以及一般居民的生活方式。菁桐國小校園規劃便是菁桐地區率先援引參與式設計的公共空間規劃但如此培育出來的觀念及人力,仍不失階層文化的蹤影,在一千九百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且成為校園與社區之間教改主流文化宰制的來源。由於教改主流文化宰制所蘊藏的社會力,從兩千零一年起,因菁桐老街再造啟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力在這地方萌芽,被空間規劃者專業團隊整合為操作社區參與的力量,兩種中層的支配性文化領導形式至此匯集,指向社區與學校,而以社區組織菁英及國小學童為觀念與行動播散的主要族群,卻也激起了校園與社區內部的矛盾衝突與行動主體的競逐轉化。衝突與轉化的交錯正是促成菁桐地區社區總體營造推進的力量,隨著政策的推演,中央部會的政策資源叉以上層結構的統理之姿,向地方擴散,文化宰制的領導權力量,再度貫穿菁桐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