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INGJINTONGPIT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煤礦開發

礦廠發展

菁桐的礦業從民國46年間開採,起初命名為「白石腳煤礦」而後改為「菁桐媒礦」。因台陽礦業公司所屬的石底煤礦與菁桐煤礦的大小坑口陸續開發,以及平溪鐵路完成使聚落脫離農業型態轉型為礦業聚落。興盛時期,整個平溪鄉境內的礦坑約有30座,數量居全台之冠,直到民國76年採礦營運才宣告結束,煤業沒落後,同線的車站大多轉為觀光地,而菁桐卻淡出了舞台,卻也使得區內歷史文物得以保存。

 

 

日據時期,明治四十(1907)年,平溪望族潘炳燭先生發現煤田露頭。1908年經藤田合名會社試掘後,發現煤質良好和煤層厚度也高。後來台陽礦業公司計畫性開發石底煤田,啟動了平溪近一世紀的煤礦開發史。礦盛時期平溪鄉同時有十四個礦區,是全省產煤最密集的地區,全鄉人口百分之八十依礦維生,因而人稱平溪為煤鄉。

 

選洗煤場

選洗煤場是在昭和三年(大約在1928年)完成開始運作,包含了翻車機和選炭機跟水洗機還有循環水池及水櫃等五種設施。選洗的煤量包含五坑、一坑、二坑等大斜坑出坑及新坑(菁桐煤礦),是當時全臺灣規模最大,選洗量最多的選洗煤場。

 

 

降煤櫃

降煤櫃則是設置於菁桐火車站對面,為了裝煤礦前的準備空間以方便裝車載出,一、二、五坑及新坑、大斜坑所產生煤礦,皆都集中在降煤櫃在集體運輸。總長連續一百公尺, 是全台最長的降煤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