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INGJINTONGPIT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煤層與煤質

地底煤層

臺灣煤礦的歷史自1876年中國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個官方經營煤礦,到2000年左右關閉了最後一個煤礦,經歷了約一百二十年。而台灣煤礦分布,北起基隆,南至南投集集大山、嘉義奮起湖還有澎湖群島,但因交通與煤礦品質問題,台灣煤礦的主要開採地集中於苗栗以北的地區。

 

 

臺灣的煤礦主要形成於第三紀的中新世時代生成,以含煤礦層為木山層和石底層南庄層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台灣出口的煤主要是石底層煤又稱柴煤,石底層即所謂中部夾煤層,因此又有「臺灣煤」之稱。而品質最優良的煤礦出產於台北縣平溪鄉菁桐車站附近的石底煤礦,「臺灣煤」的稱呼便出於此地。

 

 

地底煤質

一般深部採煤法之深度為數百呎數千呎,通常需要數個(至少兩個)直井(shaft)在地表。豎坑開採時,有一豎坑是用以運煤、載運工人及供輸電纜和壓縮空氣之管線;而另一豎坑則為通風之用,減少礦坑內部之熱與濕度。煙煤開採常用方法有:房柱法(Room and pillar)、長壁法(Long wall)及巷柱法,這三種 方法的開採順序各異,其中以後兩種方法採到煤的比例最高。目前約90﹪以上的煤田利用機械方式採煤輸送,因而坑道內之運輸主要依賴輸送帶,其將煤輸送至直井,然後再送出地面予以清洗、分類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