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神社於1935年(昭和10年)選擇現址開始建造,由日人春田直信設計,並於1938年(昭和13年)6月10日落成,並舉行鎮座式。主祀神包含:神道教中的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日本接收臺灣期間過世的親王北白川宮能久、掌管五榖豐收的豊受大神及明治天皇。

圖04: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年)乙未戰爭時率兵攻臺時陣亡,
死後被列入神社祭祀的主神,成為日本帝國在臺灣的守護神。
(圖片來源:台灣教育會(1937)。《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事蹟》,台北市:臺灣教育會。)


  國民政府來臺後,桃園神社改為「新竹縣忠烈祠」(當時桃園仍未設縣),而後1950年才改為桃園縣忠烈祠,主要供奉的神明,則由日本神道教的神明,改為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等中華民族的歷史人物,並在拜殿兩側設置臺灣人的牌位祭祀。

圖05:桃園神社目前已成為桃園忠烈祠,改為供奉中華民國陣亡將士的牌位
(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拍攝)


  桃園神社整體地景規劃、建築設計、用材用料及施工手法皆屬上乘,建築技術出自日本匠師之手,並運用臺灣所生產的檜木構築而成,屋頂則使用銅瓦,在建築上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及歷史見證,目前已被登錄為文化資產,指定成桃園縣縣定古蹟。

圖06:桃園神社木構建築~懸魚(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拍攝)

圖07:桃園神社木構建築~海老虹樑(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拍攝)

圖08:桃園神社木構建築~鬼板(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