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巖神社的建造,與芝山巖事件有密切的關連性,這次田野調查時,在學務官僚遭難之碑旁,看見由臺北市政府於民國95年6月所立的「芝山巖事件始末誌」,並且在雨農閱覽室內,有相關的展示說明,以下抄錄臺北市政府所立的解說牌,認識芝山巖神社建造的故事:

圖01:民國95年6月立「芝山巖事件始末誌」(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拍攝)

  1895年,日本據臺,6月17日,臺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式,翌日,學務部長伊澤修二於大稻埕創立學務部,7月下旬,學務部遷至芝山巖惠濟宮,並廢文昌祠,改設「芝山巖學堂」,推行殖民政府視為統治,及同化臺灣人重要手段的日語教育。

圖02:臺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相當於教育部長)伊澤修二
(圖片來源:翻拍自芝山巖閱覽室~芝山巖事件始末特展)


  時臺灣北部武裝抗日不斷,為讓日人無法歡度在臺的第一個陽曆新年,北部義軍於1895年除夕全面「反攻臺北城」。1896年(明治29年)元旦,「芝山巖學堂」6名日籍教師遭抗日民眾殺害,史稱「芝山巖事件」。為讓甫通行的日語教育不受影響,殖民政府在芝山巖上豎立「學務官僚遭難之碑」,石碑文正面為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提字,碑後文字將殺害日籍教師的抗日民眾以「土匪」稱之。

圖03:當時遭到殺害的六位日籍教師,史稱「六氏先生」合影
(圖片來源:博文堂(1895)。《臺灣土語叢誌 第八號》,維基百科)


  此後,殖民政府不斷擴建相關設施,包括祭祀場(金涼亭前方空地),參道(今雨農路)、相關道路及磴道(今百二崁),並續建「故教育者姓名碑」、「臺灣亡教育者招魂碑」。1930年,又建「芝山巖祠」,將6名日籍教師及在其他在臺死亡的教師合祀其中,以朔造日本人「為臺灣教育犧牲奉獻」的形象。

圖04:1938年臺灣教育聖地「芝山巖神社」報導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第13607號。)


  殖民政府並透過對上述設施精心規劃的參拜儀式(1898年訂定每年的2月1日為例祭日),以及將芝山巖事件編入《臺灣國語讀本》等方式,將芝山巖建構成為「臺灣教育發揚地」、「臺灣教育的勝地」,以期將臺灣人教育為「忠君愛國」的日本國民。

圖05:芝山巖課文(圖片來源:臺灣公學校(國語讀本)

  「芝山巖事件」反映了臺灣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凜然正氣,「學務官僚遭難之碑」則見證了殖民主義之統治思想及統治策略;為讓這段歷史能讓後人借鑑,台北市政府特別舉辦「芝山巖事件始末特展」於雨農閱覽室常強展出,並立此誌於碑前,以期擺脫殖民者史觀、重現臺灣人風骨。

圖06:芝山巖事件始末特展(圖片來源:研究團隊拍攝)

資料來源:
  臺北市政府(民國95年6月)「芝山巖事件始末誌」,臺北市士林芝山巖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