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爺老街

        總爺,原過坑仔街,是臺灣鎮北坊的一條街。總爺街位於臺南市崇安街113巷口起,沿崇安街東北東至崇安街63號,是臺南市保存較完整的老街之一。


歷史

        清朝時,臺灣城的拱辰門至禾寮港之間逐漸形成一條街,稱之為過坑仔街。由於街臺灣總鎮署衙門,正對過坑仔街,故在康熙年間易名為總爺街。總爺街是與雲霄街、弓箭街、詔安街連在一起的一條街,是城外經拱辰門進入臺灣府城的重要通道。總爺街後來逐漸演變為商店街,有各式各樣做生意的店,有「九萬二十七千」之稱。日市區改正,附近闢築了新路,致使總爺街失去重要性,成為都市街廓中的一條小街,今名崇安街。

 

連德堂煎餅

        第三代老闆蔡益勝回憶說祖父於日據時代,跟著日本人學習口味道地、用料實在的日式煎餅,由祖父製作、叔公擔到廟口販售。祖父堅持麵糊不加水只放雞蛋、牛奶、奶油煎出的餅特別香、脆、濃,吃過的都讚不絕口,慢慢的有了知名度,才在現址開始營業,到第二代他父親蔡讚經營時是事業的最高峰,府城各餅店都買得到,更將店名翻成英文烙印在煎餅上,以便駐台美軍選購,連當時專賣進口貨的克林商行,也見得到連德堂煎餅。 早期作煎餅沒有瓦斯、機器幫忙,翻轉厚重的煎盤又熱又累,火爐邊溫度高,只能利用清晨和傍晚較涼爽時烤煎餅,因為生意好希望工作時能省些力多點產量,30多年前特地從台北訂購了半自動翻面的瓦斯烤爐,兩台爐子日夜趕工,才能應付每天銷售100台斤以上的各式煎餅,當年攪麵糊的木片棒,因攪拌次數頻繁越磨越短,短到不堪使用,可見當時風光的程度。

 

堅持與傳承

        煎餅之所以好吃,除了用料實在不加水,更取決於煎餅師父的經驗累積與時間控制,必需視當下的濕度與溫度,調整麵糊的濃稠度,並控制轉盤轉動的時間點,讓手工煎餅在最好吃的時刻出爐。連得堂的煎餅每一片都有不同的美味,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感受,令人不知不覺就吃完一包,卻還意猶未盡,這就是機器量產煎餅所無法製作的口味。

  • 總爺老街入口鎮轅境
  • 現在已成為熱鬧的菜市場
  • 總爺老街的房子是慢慢往內縮
  • 總爺老街特殊的燈具造型
  • 頂土地公廟香火鼎盛
  • 劍獅代表去除家中的厄運
  • 斑駁的門牌告訴我們總爺老街現今已改為崇安街,據說是因為諧音的關係
  • 老街裡的藝文館
  • 鎮轅境另一個入口
  • 小巷是總爺老街的特色
  • 古老的建築遺落在總爺老街的一角
  • 這以前可都是大戶人家才能居住的房子
  • 從房子的外觀想像當時繁榮的景象
  • 總祿境土地公廟現已遷移至右側幾十公尺的位置
  • 在繁榮的街道上已看不出當時總爺老街的景象
  • 難得一見的總爺老街門牌
  • 層疊的房子也成了老街獨特的景觀
  • 現在的古老房子很難想像當時的街景
  • 據說幾年前還可以見到歷史門牌的蹤影
  • 充滿傳奇的總爺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