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之址

介紹『圓山』在臺北盆地中的地理環境、歷史意義與風水位置。

圓山之址~~臺北府城

在1860年代以前,臺北近郊便已發展出三個大街市,一個是新莊,一個是艋舺,另一個是大稻埕。自從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滿清朝廷在艋舺和大稻埕兩個大街市之間,便建起了臺北府城,從此臺北市成為整個臺灣的省會,也成為臺灣各地區行政的指揮中心。

 

臺北府城位於艋舺以東,大稻埕東南,在圍繞的府城城牆之內。當牡丹社事件後,滿清朝廷經沈葆楨兩度奏議,終準設置臺北府和築城。

 

臺北城建造於100年前,今日所留下的城牆,僅剩下原本的北門以及改建後的小南門、南門和東門,其他大都被改建拆毀,唯一留下來的是放置在植物園內部分的布政衙門署。當年盛景,成為後人美好的回憶。

 

1885年,也就是光緒11年,臺灣奉命建省,劉銘傳駐節臺北,政治中心移至臺北,1891年,臺北府城改為省城,從此臺北成為臺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最早位臺北建城做規劃的是岑毓英,他的風水觀是以恆常不動的北極星,作為建城工程基準點,使南北軸縣有所依據。岑毓英的規劃,臺北成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因此更改城牆的方向,使北成牆後方有七星山可以依靠。

 

臺北古城所用城牆材料,全為堅緻食材,牆為方形,東西牆長412丈,南牆352丈,北牆340丈,城牆高1丈5尺,雉堞高3尺,合計高1丈8尺,牆上有道路寬1丈2尺,周圍1506丈,城外盡繞以壕溝,且添設砲臺,各門樓名稱為:

東門(照正門,後來稱景福門),原通錫口(松山),現存。

西門(寶成門),員通艋舺新起街,後來被日人拆除。

南門(麗正門),通景尾、新店,現存。

小南門(重熙門),原通艋舺、八甲,現存。

北門(承恩門),通大稻埕,現存。

~~台北古城門Q版自繪圖~~

east west north
東門
西門
北門
south south_small  
南門
小南門
 

 

北門到西門是重要官署建築的集中區,有北門、府縣城隍廟、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籌防局和淡水縣署。

 

府縣城隍廟在今天延平南路與開封街的交叉口一帶,奉祀府縣二城隍,每月初一、十五地方官吏必到廟中參拜,祈求國泰平安。

 

從西門到小南門,以教育機構為主,有西門登瀛書院、西學堂、番學堂、軍裝局和小南門。

 

從南門到東門,街市極少,是城內的信仰中心。有南門、文廟、武廟、協臺衙門。

 

從東門到北門,分布有政治、教化、信仰等重要建設,有東門、天后宮、考棚、明道書院、台北府衙。

 

Yuanshan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