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糕餅的開始

在臺灣地區的分布

製作鳳梨酥

製作米香

製作太陽餅

泉利米香

李鵠餅店

連珍餅店

糕餅在台灣最主要的分布:

台中縣 一個令人垂涎糕餅故鄉

在近年來台中縣各產業商機蓬勃發展 ,兩岸的台商及陸客來台回程都會採購糕餅來當伴手禮。台中縣是目前台灣糕餅產業重鎮,有「糕餅故鄉」的美譽,並且位於人口密集的三大都會區,從早期的名產綠豆椪、鳳梨酥、太陽餅、老婆餅、香妃酥、鹹蛋糕、小月餅、芋頭酥,到近期的牛軋糖、雪莓娘都創造出新產品,台中縣的糕餅業分佈以山線的豐原、神岡及東勢,最早創始者要以雪花齋呂水先生的雪花餅,演變到後來各家的台式綠豆椪,其他包括寶泉小月餅、鳳梨酥及蛋黃酥等各具特色,也延伸發展出來的奶油酥餅、芋頭酥等地方名產,更是奠定糕餅故鄉的美名。每年都會舉辦的大甲鎮瀾宮遶境活動,延伸發展出來的奶油酥餅、芋頭酥等等的地方名產,其中的「奶油酥餅」與「鎮瀾宮」、「大甲帽席」並稱大甲三寶。

以下是高炳在台灣的習俗:

:::生活中的糕餅:::

《滿月》 灣習俗在嬰兒滿一個月稱「滿月」,祖母幫孫兒剃頭,親友則送童服、童帽、童鞋,俗稱「送頭尾」,與香蕉、紅龜粿、紅餅、紅蠟燭等,稱「彌月之敬」。而外嬤所送之禮品,產家收紅龜粿、香蕉八成,留下二成與油飯、米糕一併做答禮。
   以上這贈禮皆有用意,「送頭尾」的童裝表示「有頭有尾」、「有始有終」、「長命百歲」。送香蕉,因河洛語「根蕉」與「緊招」同意,意「緊招小弟」。「紅龜」表示「長壽」。
《做四月日 收涎》 兒屆四個月時,要為其「做四月日」。所謂「做四月日」就是為嬰兒於屆四個月時「祈禳」並「收涎」。
   外婆家還加送「繡布圍兜」收涎收外,還送一百二十個小餅串,套在嬰兒項間,長輩並在小兒階下拭涎,嘴唸「收涎收離離,嬰仔食百二」。
《壽辰》 六歲成年禮,台灣民俗十六歲即為成年,家中如有子女屆滿十六歲者,需準備紅龜粿等供物向七娘媽祭謝,並將紅龜粿饋贈親友,以告茲。
《做壽》 灣習俗中,五十歲以上所祝之生日始稱為壽。因此,到五十歲須做壽,並於誕生日設宴招待送禮的親戚朋友,盛大而熱鬧。以後每十年的生日稱「大主日」,六十歲稱「下壽」,七十歲稱「中壽」,八十歲稱「上壽」,九十歲稱「耆壽」,百壽稱「期頤」分別舉行祝壽。除了要做一公斤以上的紅龜粿敬神外,粿的數量也有一定原則,通常壽齡再加十、十二、二十四等,以祝福對方添壽,俗稱「求壽」。出嫁女兒以「雙連龜」,孫女以「歪尾桃」祝壽,現代也有以西式蛋糕作為慶生祝壽之用。
   台俗,人在五十歲以前的生日只做「內祝」已結婚之男士,滿三十歲時,有些地方會作紅龜粿謝神祭祖。

 

:::年節中的糕餅:::

《除夕吃年糕、初一吃發粿》 糕」一名「年年糕」,象徵年年高早的吉祥寓意,春節期間年糕名目眾多,因地區而有不同,而且繁盛得令人目不暇給,有甜粿、菜頭粿、發粿等,各有其吉祥的代表意義。
《正月初九天公生》 公就是指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天公生是台灣最隆重的歲時祭典之一,於初入夜子時交界之時祭祀,供品足所有祭祀禮俗中最完整的,除了紅龜糕、五繡糖塔外,還有餅製的豬羊、五牲、桃粿、連錢粿、壽麵、餞盒、石榴包、六色糕、鳳片豬羊、牽圓、粳粽、甜粿、發粿、六乾品(麻荖、米荖、雙連餅、圓心餅、鳳片、蔡燕)、六濕品、山珍海味、四果茶等豐富祭品來祭拜天公。
《元宵吃麵龜》 宵又稱上元節,家家戶戶以米圓(湯圓、元宵)、紅龜、紅桃祭天官或廟神。
   在台灣有許多寺廟,在元宵節舉行「乞龜」的活動慶祝,「乞龜」就是由廟方準備由或麵粉做成烏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可以由信徒擲筊乞回,讓家人「吃平安」,而乞得麵龜的人家,在明年的元宵節也要還烚廟方一個更大的麵龜,於是麵龜每年越做越大。後來民間就流傳有在元宵節除了吃湯圓,也吃麵龜求平安的習俗。
《端午吃粽子和綠豆糕》 午節到現在仍然是一個熱鬧的節日,但是在習俗上已經較為簡略。古時過端午不但划龍舟、吃粽子,還要喝雄黃酒、吃綠豆糕、鹹鴨蛋。
《中元吃糕仔》 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整個月份各地都盛大舉行普渡儀式,祭品豐富,其中糕餅類以糕仔居多。
《中秋吃月餅》 來已久的中秋節是現代一個重要民俗節慶,人們稱八月十五為仲秋,以月餅相贈親友,取其團圓之美意。
《重陽吃重陽糕》 九重陽,又稱重九,人們登高山、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因為當天要祭拜祖先公媽,故又稱「公媽節」,還要準備紅龜、紅桃、麻薯等祭品。
《下元節吃芋搓糕》 曆十日時五日為下元節,要特別做粿,有紅龜、紅桃還有牽仔粿、芋搓糕,祭拜後吃平安。
《立冬吃糯米糕》 冬是冬天的第一天,各有「終」和「凍」的意思,表示冬季寒凍,更要補充身體的營養,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流行立冬補冬的說法。
《冬至吃冬節圓、菜包》 至當天吃有色餡的湯圓及菜包,就算多長一歲了,當天亦須祭祀神明及祖先。
《送神吃甜糕》 了在送神時,巴結灶神多說好話,以生仁、冬瓜糖、蒜蓉枝、糕仔粒等甜料來祀神。

 

(參考處:http://geo-taiwan.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26.html 及 http://www.bakery-104.org.tw/lif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