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糕餅的開始

在臺灣地區的分布

製作鳳梨酥

製作米香

製作太陽餅

泉利米香

李鵠餅店

連珍餅店

走過太陽餅的歲月,一定要提及太陽餅的發明人「阿明師」,魏清海先生世居台中縣神岡鄉社口村,十三歲起即在神岡鄉社口村昆派餅店學習製餅,「阿明師」魏清海先生在學成昆派餅藝後又將早期的酥餅加以精心改良,於民國三十八年與郭丁先生在台中巿北屯開設了「元明商行」,開始製作起漢餅與太陽餅的生意,這正是台中-太陽餅開山始祖的由來;民國四十三年「阿明師」魏清海先生攜子魏建三「阿郎師」應林紹松先生之邀共同創立太陽餅店,從此奠定了太陽餅為台中名產的聲譽並建立了太陽餅顯赫的口碑!

「太陽餅」又稱麥芽餅、泡餅等,它原是傳自豐原;太陽堂內的老師傅魏清海,日治時代在「崑派」商店內習藝,因此台中太陽堂與社口的「崑派」商店,頗有淵源。
魏清海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行研究,改良傳統製餅技術。魏清海所發展出的餅,正是目前我們所稱的太陽餅。太陽餅其實就是從傳統漢餅中的「酥餅」改良而成,而以豬油做成的酥餅如果再加入麥芽為餡,就是稱俗稱的「麥芽餅」,這正是太陽餅的前身。光復後,林家就把社口老家的麥芽餅帶至現在的太陽堂餅店,「太陽堂」所製作的麥芽餅名氣愈來愈響,當時就有顧客認為「麥芽餅」的名稱不好唸,建議老闆乾脆以「太陽堂」為名,取名為「太陽餅」。

直到民國八十一年,台中縣政府及縣立文化中心為記述正確的地方史料,
方對於太陽餅的文化加以尋源追根,建立了較完整的太陽餅史蹟,並且記錄於中縣口述歷史第二輯。然而,「阿明師」魏清海老師傅與「阿郎師」相繼過世後,唯一製餅技術的繼承人就是魏清海的義子林祺海先生。林祺海為感念義父與義兄一生中對太陽餅的付出與貢獻,於是在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一日將太陽堂正名為「阿明師老店太陽堂」以緬懷太陽餅的歷史由來, 這正是太陽餅發明人承傳店 - 「阿明師老店太陽堂」。

太陽餅的名稱

以製作糕餅而言,中國人也頗富創意。可以欣賞月亮為名,乃有「月餅」的發明。那麼,有月餅,何不也為感謝太陽公公的德惠大地,也生產個「日餅」,但日餅也許拗口,來個<太陽餅>如何,而金黃色的太陽餅,還真是像個太陽。 其實太陽餅的由來,沒有定著,台中縣口述歷史中記載,太陽餅的由來有三種傳說。

第一傳說是:相傳在中國古老的南方地區,民心純樸,民智未開,有一天突然天昏地暗,民眾以為觸怒了天神,派天狗吞噬太陽,正當民心惶惶之際,有人提議集合所有婦女,以麵粉、麥芽製造糕餅,祭拜天地,讓天狗飽食,不再吞噬太陽,在全民贊同之下,於是製造許多糕餅祭拜,果然太陽復明,因此相沿成俗,而所製造的糕餅,遂被命名為太陽餅。

第二種傳說是:清朝末年,製造糕餅非常著名的賀日昇,有女初長成,賀日昇的弟子陳維民看見小姐花容月貌,依其容顏製成太陽餅,以純正麥芽糖做心,表達甜蜜思慕之情,在招親會上大獲賀師傳的青睞,遂將愛女許配給他。此後,賀師傳還以陳維明所做的太陽餅當做喜餅,分贈給親友,深獲好評,所以太陽餅又有千金餅的美名。   
第三種傳說是:太陽餅的形狀渾圓,中間蓋有紅色的店記,形似太陽,數十年前不知誰取名為太陽餅,就此流傳下來。

上述太陽餅傳說,既是祈天教敬地,有聖餅,神餅之意,又可以緣訂三生作為喜餅,而紅色做店記,更充滿著傳統糕餅的古意。當你為人訴說太陽餅的由來時,可以以上述三選一。

--------------------------------------------------------------------------------

也叫泡餅、細餅

太陽餅主要以麥芽糖為原料,麥芽糖甜而可口,並且有清爽喉嚨,治療咳嗽的效果。因此,太陽餅的麥芽口味,是早期富有人家的茶點食品,故稱細餅,乃取其餅之細緻高尚品味,高價錢而名之,有的老人及小孩則取豆漿浸泡而食用,故也叫泡餅,太陽餅的香酥可口,甜而不膩,配合飲茶,或一面浸泡一面食用,自有不同可口的風味,這就衍生了太陽餅成為敬老尊賢最好的禮餅,在五十年代的台灣,太陽餅以泡餅方式食用,是老人家的專用點心,而那個年代的小孩,欣羨之餘,能夠受到祖父母的賞賜,食用些祖父母飲用剩餘的泡餅,真是人生的幸福。 朋友們,把太陽餅買回去,泡在豆漿裡,泡在開水裡,泡在茶湯裡,體驗一下,太陽餅的泡餅滋味。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2804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