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的起源
麵條在習慣上泛指由小麥磨成的麵粉製成的條狀,經烹煮而成的食物。麵條的起源依最早的記載大約在漢代,當時小麥種植生產已有一定規模,在生產以及炊煮工具上也已達一定水準,只是當時以麵粉製作的食品與現在稱謂不同,稱之為「餅」,當時的文獻已記載「寒具」、「柵子」等條狀麵食,只是與現在的麵還是有不同,比較像現在的點心。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曾提到「索餅」隨形而名也,這個「索餅」應該就是早期的麵條。不過這種飲食可能在比東漢更早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因此我們大約可以推論,最晚到漢朝,麵條就已經出現了。
到了唐朝之後,麵條的發展更趨成熟,也更加盛行,像生日吃長壽麵這樣的習慣,在唐就已出現,意取麵條之長而意味長壽吉祥。宋朝朱翌《猗覺寮雜記》就有記載「唐人生日,多具湯餅」,劉禹錫給張壽的生日祝詞詩也有「舉箸食湯餅」句,此外,唐書后妃傳中,玄宗王皇后有一斗麵為生日湯餅之說,這應也是現在生日壽麵的基礎。
麵線的起源
在中國的麵食歷史中,極少篇幅提到「麵線」,但在各式各樣麵的種類裡,也有「龍鬚麵」等極細的麵食,麵線也是麵條的一種形式,而這種麵食在福州頗為出名,台灣的麵線常也被稱「福州麵線」,似乎以此交代了台灣麵線的起源。
在《中國名食掌故》一書中,提到「福州線麵」,這應就是麵線,書上談到「福州線麵是福建省的傳統風味名食,製作考究,係用精白麵粉為原料,經和麵、開條、搓條、串麵、拉麵、挽面等六道工序反覆拉製而成。」這個製作過程與我們見到的製作手工麵線過程極為類似,因此可推論,其一,這裡所謂的福州線麵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麵線,其二,台灣麵線的製法應自福州傳來。
《中國名食掌故》亦提到,福州線麵起於唐末,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北宋時,詩人黃山谷至福建,在當地品食麵線,並賦詩讚美:「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傳說王母娘娘的女兒九天玄女,為了祝賀母壽,用盡苦心製作了麵線這個禮物,因此據說至今製作麵線的工人家都會供奉九天玄女像。
麵線的意義
麵線因為細而長,且傳說為九天玄女賀壽之物,因而象徵著長壽之意,在福州,過生日要吃線麵煮成的壽麵,一般會用雞湯加上鴨蛋,稱之「太平麵」,象徵平安長壽,外出遠行或迎送賓客,也會送上太平麵,希望求得平安。台灣的風俗中也會以麵線煮成壽麵,在生日時慶生用,求得長壽平安,而麵線也會用再嫁娶、祭神、去霉運等地方,也都意味求得平安之意,這應也是福建傳來再發揚的風俗。而豬腳麵線去霉之說,有人認為,因為豬腳代表踩到豬屎,而踩到豬屎是最倒楣的事情,因而豬腳麵線有否極泰來之意。因此,麵線代表長生、去霉、是祭神的好供品,在台灣有幸運的象徵。
生活中的麵線
麵線是台灣人生活中非常常見的食物,除了生日煮的壽麵、豬腳麵線之外,紅麵線一脈的大腸麵線、蚵仔麵線更是台灣著名的小吃,加上配合各地名產或補身專用的茶油麵線、麻油線麵、乾拌麵線、羊油麵線,以及紅麵線油炸後的雞絲麵,或各種湯料理搭配的湯麵線等,都是麵線常見的型態。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