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的幼蟲

 

首頁 
過溝簡介 
鰻魚 
虱目魚 
吳郭魚/台灣鯛 
白秋蝦 
牡蠣 
相片區 
連絡 

 

牡蠣的擔輪幼蟲

雙殼綱,大多數的雙殼綱具有兩枚相似的殼,身體可以完全縮入殼內。但是牡蠣的背殼呈不規則形,左邊的殼比右邊的殼大,殼的背緣缺 乏絞齒,前閉殼肌甚小或者退化,後閉殼肌相當發達,負責殼瓣的關閉。
牡蠣多棲息在潮間帶或是淺海的礁岩海底,牡蠣的成體以左殼固著在堅硬的底質上,不似其它的雙殼類如文蛤等,可以自由移動。成熟的牡蠣會釋出精子及卵子,在水中受精後發育成浮游的擔輪幼蟲,當時機成熟則固著在基質上發育成帶殼的小牡蠣,與其它的軟體動物一樣,牡蠣的外套膜隨者個體的成長,持續分泌建築其含有高量鈣質的外殼,保護柔軟的身體。

養質牡蠣的漁民則利用採收後牡蠣的空殼,以堅韌的繩子綁成一串,然後垂掛在海水中,使幼貝自然附著在空殼上,此過程稱為採苗,採得之幼貝經過大約一年的飼養即可採收。所謂的飼養,並非如養魚一般需要投放餌料,而是將牡蠣垂掛在海中,任其濾食海中的浮游生物及有機質,除此之外仍需定期將牡蠣身上的掠食者清除。
台灣西岸的牡蠣養殖多在潮間帶及河口域,漲潮時泡入水中,退潮時漁民在牡蠣架下工作,管理上甚為方便。牡蠣為廣鹽性貝類,對海水鹽度適應極寬,河口! 沿岸均能成長的極為良好,相對的在河口及沿岸海域養殖則比較容易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