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建年代:清道光二十年
西元1840年。
二、座落地點︰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民族英雄墓對面山上。
三、管理單位:由地方政府委託社區居民管理。
四、興建歷史背景及沿革:
二沙灣砲台最初是為了中英鴉片戰爭而建(西元1840年),閩浙總督鄧廷楨命台灣總兵達洪阿及分巡台灣兵備姚瑩,嚴防英軍來襲,而在二沙灣海邊造砲台,結果在隔年八月英軍真的來侵襲基隆,但在台灣總兵達洪阿的防守下,英軍屢犯履敗,始終不能得逞。在中法戰爭之間,法軍在第一戰線幾乎毀掉基隆大多數的砲台,所以清軍又向第二戰線退至月眉,一直到西元1885年4月4日雙方停戰、劉銘傳軍隊又在將二沙灣原址往二沙灣上山重建,(西元1885年)。
在日據時期因為修築基隆港而列為軍事要塞,一般人無法進入,在台灣光復之後一就是屬於軍方的管轄區,但是因為年久失修,漸漸被草木掩蓋,被人淡忘,一座歷史價值非凡的古戰營,一直到民國64年西元1975年,才又被發現,經過民國68、78年2度維修後,才變成現在的面貌。 |
五、建築風格、特色:
二沙灣為中國式建築,整座砲台全是由國人設計而成,所以價值菲薄。 |
六、今日現況及機、功能:
二沙灣砲台目前保存完整,不管是雄偉的城門或是內部砲台區,除了離城門最近的營區只剩下些許的遺跡外,當時所留下的水井以及古墓都已經經過整理,感覺起來比槓子寮砲台來的完善。
目前二沙灣砲台的功能應屬於觀光考古區,因為它所遺留下的遺址是最為完整的。二沙灣砲台的維護由基隆市府以每月五千五百元之工資,僱請附近地區中低收入人士各一名,負責古蹟範圍內週遭環境的清潔維護。 |
七、未來展望:
若是能與教育融合,應是一項不錯的建議,現在的小朋友們離這些歷史事蹟越來越遙遠,甚至接觸的都是外國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對於自己家園守護國家的歷史大多是不曉得,如果能把古蹟維護納入課程,將有助於提昇鄉土育的落實。 |
|
|
海門天險 |
|
遠照牆門 |
|
仿古砲 |
|
測量口徑 |
|
遠眺基隆港 |
|
砲拴??不確定 |
|
地圖 |
|
古砲 |
|
好大的砲啊! |
|
砲盤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