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flash首頁

瞭解專題最佳捷徑 計劃簡報首頁 我們的故事 回到文字首頁
 
【探查獅球嶺砲台】

一、創建年代:西元1884年,清光緒十年
二、座落地點︰基隆市仁愛區獅球嶺里獅球嶺頂
三、管理單位:基隆市政府,74年8月19日公告為市定古蹟第三級
四、興建歷史背景及沿革:

  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海軍提督孤拔率領軍隊攻佔基隆,當時主持北台灣防務的劉銘傳,為了鞏固北台灣海防,曾請英國技師幫忙建造數座砲台,獅球嶺砲台即屬於其中之一。獅球嶺砲台地處最內部的防禦戰線,擁有控制整個基隆港的良好視野,也是控制敵軍進入台北盆地的重要砲台。
  中法戰爭之時,義軍統領林朝棟率軍駐守獅球嶺,與法軍相持八個月之久,使得法軍無法向台北盆地前進。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未割台之役,日軍從澳底登陸,直逼基隆港。當時的守將提督張兆連、道員林朝棟及義勇胡友勝等先後駐防於獅球嶺砲台。經歷了這兩次的戰役,增添了獅球嶺砲台的歷史價值。
  獅球嶺砲台於日治時期荒廢至今,不僅是大砲遺失,連營舍等相關建築也所剩不多。現在較為完整的僅存有一座砲座及一座石造指揮所。營舍是以石拱砌成,平面近似正方形,內部設有房間及相通的走廊。西側砲台的砲座為鐵水泥所造,呈扇狀形地面,有放射狀的排水槽,前面為中央較厚的孤形子牆,砲座面對東北,正對基隆港口,有萬夫莫敵之氣勢,現在被列為台閩地區市定第三級古蹟。

五、建築風格、特色:

  獅球嶺砲臺位於基隆港區南端的最高點,也是防止敵人進入台北盆地的要塞。由於地形險峻,因此,砲臺的配置以一字排開的形式來佈局。
   可是,目前保存完整的是列入古蹟的一棟指揮所和一個砲座。目前此砲臺被列為第三級古蹟,遺跡範圍並不大,其中做為指揮所的小型碉堡,以石材砌築,平面採回字型的設計,開口部分可以作為射口,從築砌的方式可能為清軍所建或經法國人所修建而成。
  屋頂部分也有後代補修的痕跡。碉堡後方的砲座,根據砲座形式來判斷,可能為日治時期所增建的榴彈砲砲架,部分的遺跡經由後來的政府所修建。

 

從獅球嶺看基隆
從獅球嶺看基隆
古蹟說明牌
 古蹟說明牌
來吧,要進去了
 來吧,要進去了
佩玟解釋砲盤區
 西砲台砲座
砲盤區近照
 東砲台砲座
東砲台指揮所
 東砲台指揮所
堆雜物的西砲台
堆雜物的西砲台
儲彈孔
 東砲台儲彈孔
阿汝在笑啥?
阿汝在笑啥?
西砲台砲盤區
 東砲台砲盤區

六、今日現況及機、功能:
  獅球嶺砲台於日據時期遭荒廢至今,已無大砲存在,東砲臺全部較為完善的建築僅存一棟觀測所及一個砲座和一間彈藥庫暨指揮所。彈藥庫暨指揮所是以砂岩築砌而成,屋頂屬磚卷拱頂構造,上面覆蓋著土石及混凝土,後代修補的現象。接著,砲座子牆為混凝土所構成,子牆內有子彈形貯彈孔左右各五處。砲盤也為混凝土所構成,成扇形狀,上子牆的階梯為紅磚砌成的。子牆左側上的鐵勾拉環固定栓已鏽蝕,而右側上的T字形鐵勾已經無存,僅僅可以看見其痕跡形式。再者觀測所亦是混凝土所構成,看似呈正方形,內部有一長方形狀的洞口,以便用於觀測港上動靜。
  西砲臺位於南山早起會上,通往砲臺的階梯為砂土所構成。而西砲臺裡亦只剩一棟觀測所及一個砲座和一間彈藥庫。彈藥庫與東砲臺形式相同,同於砂岩所築砌而成。砲座區,子牆為混凝土所構成,牆上的儲彈孔右側為五處左測為十三處。砲盤亦為混凝土所構成,呈扇形,亦有紅磚砌階梯。觀測所,為混凝土所構成,內部設有家具及香陳設。
  東砲台與西砲臺可隔著平安宮相互眺望。

七、未來展望:
  因為獅球嶺砲台位處大業隧道山上置高點,卻沒有大型汽車可達的車道,僅小型車與機車或步行等可達,所以幾乎被基隆市民所遺忘,現在只有附近人家或早起會的老人家會偶爾造訪此地,是相當可惜的。獅球嶺砲臺曾經為台灣基隆地區創下風光的歷史戰績,現在因不再使用而成為基隆地區著名的古蹟觀光區,應當設置說明牌或標示牌,來解說此建築為何,讓基隆市民或觀光遊客皆能更充分的了解獅球嶺砲臺。

 
本網站由基隆市安樂高中曠宇天開隊製作,建議請以IE6.0,螢幕解析度1024*768觀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