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flash首頁

瞭解專題最佳捷徑 計劃簡報首頁 我們的故事 回到文字首頁
 
【揭開『白米甕砲台』的面紗】

一、創建年代:約在西元1875年至西元1884年間,清朝光緒年間
二、座落地點︰基隆市中山區太白里光華路37巷底。
三、管理單位:基隆市政府,74年8月19日公告為市定三級古蹟。
四、興建歷史背景及沿革:

年代
歷史背景
1642年
荷蘭人北上攻下基隆聖薩爾瓦多城後,改稱「北荷蘭城」。
1666年
荷蘭人入復率兵入台,重修北荷蘭城。鄭經派黃安北上討伐,再度驅逐荷蘭人。
1680年
鄭經毀雞籠城。
1840年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奏請朝廷「在台灣南北各處設置砲台十七座」。
1885年
台灣正式建省,並分為台北、台灣(台中)、台南三府,以台灣府為省會,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1888年
劉銘傳安置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於白米甕砲台。
1968年
白米甕砲台古砲由基隆中正公園移往三軍大學。
1993年 白米甕砲台古砲由三軍大學移回基隆中正公園。

五、建築風格、特色:

  白米甕砲臺坐南朝北,平面為一字橫列之建築,由砲座、指揮站與彈藥庫三部份構成。砲座計有四座,為半圓形平面,砲座前胸牆為圓弧形。砲座內有內凹弧拱形儲彈孔(高110公分,寬115公分)三至六個。地面有半弧形寬溝痕,為磨心砲架中央支臺與弧形軌輪裝置處所。每座砲座下方,都有塊石壘砌而成的拱形彈藥庫(高205公分,寬205公分)。庫門左右,設斜坡道,供運送砲彈之用。砲座西側,有突起小丘一座,設有指揮站。
  砲盤成長形配置,以鐵水泥築成,一字排開面對外海,屬於明砲台,是迎敵的第一線。砲盤共備有四尊砲,砲座直徑達15公尺現置梅園之阿姆斯拖朗砲即原置於此,可見其戰力之強大。砲盤下方有斜坡道通彈藥庫,亦皆以鐵水泥築成並配合玄武岩石塊以人字砌法堆砌而成。石牆厚約0.5公尺,入門處設置有檔牆,可以避免流彈與火星的波及。觀測台位於東北端制高點,拾級而上,可觀測砲彈彈著點與監看敵蹤。視野甚廣。指揮所、機槍陣地則位於西側山坡上,地勢易守難攻。砲盤間均設有土牆,是保護砲座與人員的配置,具有吸彈作用。
   砲台有180度的砲軌,前設子牆,牆內並設置儲彈孔,以因應戰時砲彈暫放所需。營舍旁有獨立的蓄水井與濾水池、亦有一蒙古包式的廁所,目前仍在使用。

 

三個閒人與觀測所
三個閒人與觀測所
白米甕遠眺基隆嶼
白米甕遠眺基隆嶼
考察砲台!好累..
考察砲台!好累..
白米甕砲台告示牌
白米甕砲台告示牌
彈藥庫
 彈藥庫
解說中的巧鈴
 解說中的巧鈴
砲盤區
 砲盤區
曾受攻擊之痕跡
 曾受攻擊之痕跡
彈藥庫內部
 彈藥庫內部
馬蹄形的砲盤區
 馬蹄形的砲盤區
正對火力發電廠
 正對火力發電廠
由觀測所觀看
由觀測所觀看

六、今日現況及機、功能:
  現已拓建為公園,山明水秀,景色一級棒,從古砲右側石階可登山頂,於此,基隆市景盡收眼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砲台區旁草木青蔥、綠意盎然,常有婚紗公司帶領新人在此拍攝婚紗照,留下一生的見證。添益許多浪漫情懷。
  白米甕砲台與大武崙砲台都是昔日港區的左護衛,一明一暗捍衛著基隆外港的安全。除此之外,登高望遠,可遠眺碧海藍天,波濤萬頃,近看東北角海岸(和平島、望幽谷)、基隆嶼,風光明媚,如詩如畫。加上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支煙囪,儼然成為基隆港進港的新地標。

七、未來展望:
  政府應積極保持古蹟的完整性,定期整修及維護。並定期推動古蹟觀光之旅,增加參訪公車,即可帶動觀光人潮、促進經濟發展、並提昇人民對古蹟知識的涵養。

八、附錄:阿姆斯特朗加農砲

項目名稱
細項說明
製造出處
英製八吋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
製造日期
約西元1887年 (清光緒十四年)
砲身
鋼質
砲口
壺口式
砲閂
閉鎖式
古砲內口徑
20.4公分
外口徑
40.4公分
砲身總長 555.5公分
最大射程 八十三百二十五公尺
速度 每分鐘兩次
火藥包 係袋裝有煙方塊火藥,故發射後陣地內充滿黑煙,射擊一發需擦拭一次。
 
本網站由基隆市安樂高中曠宇天開隊製作,建議請以IE6.0,螢幕解析度1024*768觀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