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崙砲台最特別的東西是「防爆孔」,防爆孔在天花板上,作用在於受到攻擊時可以快速排解壓力,減少傷亡,而防爆孔平時也有通風及通信功能。兵營門楣的做法,是以磚頭採捲拱式砌法以營造彎弓的形式,這種門楣與窗楣可以承受更大的力量,原理與石橋一樣,愈壓愈穩固。門的上下方有凹洞,是「天地閂」的遺跡。在兩兩洞窟營舍的中央,設有突出的「水檔」讓由牆內滲出的水不致影響牆面,而能直接滴入水溝。斷水槽也是砲台可見到的設計,仔細看在屋簷外圍有一條凹入的溝槽,它是防止雨水回流的裝置,因為雨水回流時,會因為溝槽的阻斷,雨水不是往側邊沿溝槽流下,就是直接接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滴入水溝,這樣就可以保持牆面的乾爽。
一般營舍與其他砲台區幾乎相同,是用砂岩以丁字砌法築成的牆面,配上杉木製的屋樑與陶土製的屋瓦覆蓋而建成,開窗的方式也是上拱而下方,但值得注意的是,窗台都不是水平的,而是有向外傾斜的趨勢,以求順利排除滴在窗台上的雨水。它的門楣與窗楣則是以模具預鑄而成,同樣具有較佳的承載力。屋樑依現存的「雞爪形」遺跡可以看出是屬於複式桁架的形式,以最少的建材提供較大的支撐力。
營舍邊有一間廁所,大小號分離,牆邊留有通風口,下方有污物清理孔,算是相當先進的設計,屋外則有一蓄水池,提供官兵清潔之用。廁所旁的斜坡馬道往上方走,是一個三角形的地帶,稱為東稜堡。是當時護衛砲台區的火槍隊,在出任務前的集合地,馬道的前緣靠近海的一邊有一連串的矮牆,則是火槍隊防守時的依托,馬道(外垣道)則可環繞砲台區一週,沿著馬道則設有水溝,以收集所有的雨水,平時可供洗滌之用。
在北稜堡與南稜堡則有避彈壕的設施,一直一彎曲,深度都是1.8米,是官兵遭砲擊時的避難所,當砲擊發生時就迅速跳入避彈壕內,事後才由石階爬出。避彈壕的建築是以砂岩用「人字砌」法築成,壕溝的底部並有完善的排水管,避免積水。繞了一圈後回到入口附近,可以看到最大的一個蓄水池,是以一再的沉澱與過濾原理經過三池的作用才注入蓄水井,可以提供全營區的飲用水,由於水溝的設計相當完善,至今還有蓄水功能。蓄水池的上方由石材遺跡看來,原本應有木製頂蓋的設計,以防止葉片、雜物掉落。
在蓄水池往砲盤區的路上,有一片彎曲的擋土牆,在牆上我們發現有類似棒球比賽時本壘板樣貌的五角石若干,直接嵌在牆上,與其他方形石頭緊密結合在一起,這種「五角石」則是大武崙砲台區的另一個特色。五角石像是一個太極拳的選手,巧妙的運用介面的角度變化,將牆面的應力分散到其他方向,讓牆面可以承受比一般堆砌法更大的土石與水分的推力。砲盤區原有四尊大砲,兩兩一組安置在二個砲盤區,各設置有地下室的彈藥庫,牆厚約一公尺,入門處設置有橫向的檔牆,可以避免流彈與火星波及彈藥的危險。「輸送道」則為斜坡設計,可更有效率的運送彈藥與砌械、零件。
這兩組砲座屬於小型的28釐米口徑榴彈砲,子牆較低但足以保護砲座及人員,儲彈孔也較小,儲彈孔則也有鐵門或鐵鍊以茲關閉,現在只剩青銅製的後鈕遺跡。在砲座地上有一大型長方形凹洞,是當時大砲的基座,基座後方有扇形凹槽,是大砲改變射角的砲軌遺跡,使砲台有120度的砲射角可供選擇。這兩組計四門砲,可扼守基隆港西岸海邊與來自萬里方向的鞍部咽喉,軍事地理上的位置相當優越。
六、今日現況及機、功能:
目前砲台的保存狀況良好,規模不小,但已喪失軍事功能,但能有歷史價值, 被列為省定二級古蹟。大武崙砲台由基隆市府以每月五千五百元之工資,
僱請附近地區中低收入人士各一名,負責古蹟範圍內週遭環境的清潔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