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flash首頁

瞭解專題最佳捷徑 計劃簡報首頁 我們的故事 回到文字首頁
 
【探查古蹟-大武崙砲台】

一、創建年代:光緒年間(19世紀末)
二、座落地點︰基隆巿安樂區大武崙段內寮小段四七七之四地號
三、管理單位:大武崙砲台由地方政府委託社區居民管理。
四、興建歷史背景及沿革:

  大武崙是扼守基隆港囗西側的重要據點,在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O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及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 年)的中法戰爭時,清廷均曾派兵駐防。現今所見的大武崙砲台,正確 的創建年代不詳。
   但據其構造及設計特色來看,應為日據時期所改建之結果。砲台四周設置石垣,內部可區分為入囗通道、營房及砲盤三區、入囗通道窄小,有利於防禦;營房有房舍及山洞二種類型,以備平時和戰時之用。砲盤道以一條峽谷形的通道相連接,每個砲座以二尊大砲為一組,分置左右,中間鑿地下室,作為貯彈之用。
  砲台的主要射角包含基隆港囗之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另外在砲台北端,有一觀測站,作為戰時觀察目標物之用。從這些進步的設備,可推證大武崙砲台應該是屬於較近代的軍事設施。大武崙砲台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現在雖然已經喪失軍事用途,卻仍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價值,被列為台閩地區的第二級古蹟。

五、建築風格、特色:

  大武崙山位於基隆西北方,是外木山漁港的南邊的丘陵,也就是在基隆名勝-情人湖的上方,因其地勢險要而成為扼守基隆港口西側的重要據點。清朝中英鴉片戰爭之前可能就設有據點,大概已損毀。日據時代曾有大規模整修(以現在留存的建築物來看應是日據時代改建之結果)。而國軍亦曾在此駐守,光復後軍方列入港埠要塞管制區,解嚴後才解除管制。
  整個大武崙砲台的遺址保存得相當良好,包括營區大門步道、洞窟營舍、一般營舍、東稜堡、北稜堡、南稜堡、外垣步道、避彈壕、彈藥庫、砲盤區、蓄水池、觀測台等等,將整個山頭做最好的戰術配置,建材是以砂岩、鐵水泥、火燒磚等砌成,範圍廣闊。從砲台入口進入,首先會經過有碎石子的路,這些石子具有禦敵、防蟲、防滑的功能,石子的空隙可以排水止滑,而敵人走在上面所發出的聲音則可以引起警衛注意防禦敵人,碎石路上沒有掩僻物可減少蟲子聚集。
   走完上坡步道抵達營房區,則是官兵操練、住宿、休憩與作戰指揮的地方。營房區可分為一般營房與洞窟營舍兩種,平時利用一般營房,戰時運用洞窟營舍。在洞窟營舍上方置小土丘,有吸、避彈作用。這裡的營房有三間,大小及功能都不一樣,最小間的是指揮所,較大的是軍士官聽,最大的是士兵通鋪,在營房上的小土丘則有吸彈的作用,可以減少受到攻擊時的傷害,進入第二間的軍士官廳,與指揮所最大的不同是地上多了兩排方形石基,石基中央還有一方形凹洞,牆面上也有一些凹孔,這些設施遺跡是當時鋪設木床的基座,現在的稱之為「柱仔腳」。

 

蒸汽火車圖鑑
蒸汽火車圖鑑
CT271
 CT271
大武崙砲台
大武崙砲台
營舍
 營舍
充滿垃圾的溝渠
充滿垃圾的溝渠
城堡
城堡
用心的丈量
 用心的丈量
營舍
 營舍
防爆孔
 防爆孔
營舍內部
 營舍內部
研究建材中
 研究建材中
廁所
 廁所

  大武崙砲台最特別的東西是「防爆孔」,防爆孔在天花板上,作用在於受到攻擊時可以快速排解壓力,減少傷亡,而防爆孔平時也有通風及通信功能。兵營門楣的做法,是以磚頭採捲拱式砌法以營造彎弓的形式,這種門楣與窗楣可以承受更大的力量,原理與石橋一樣,愈壓愈穩固。門的上下方有凹洞,是「天地閂」的遺跡。在兩兩洞窟營舍的中央,設有突出的「水檔」讓由牆內滲出的水不致影響牆面,而能直接滴入水溝。斷水槽也是砲台可見到的設計,仔細看在屋簷外圍有一條凹入的溝槽,它是防止雨水回流的裝置,因為雨水回流時,會因為溝槽的阻斷,雨水不是往側邊沿溝槽流下,就是直接接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滴入水溝,這樣就可以保持牆面的乾爽。
   一般營舍與其他砲台區幾乎相同,是用砂岩以丁字砌法築成的牆面,配上杉木製的屋樑與陶土製的屋瓦覆蓋而建成,開窗的方式也是上拱而下方,但值得注意的是,窗台都不是水平的,而是有向外傾斜的趨勢,以求順利排除滴在窗台上的雨水。它的門楣與窗楣則是以模具預鑄而成,同樣具有較佳的承載力。屋樑依現存的「雞爪形」遺跡可以看出是屬於複式桁架的形式,以最少的建材提供較大的支撐力。
  營舍邊有一間廁所,大小號分離,牆邊留有通風口,下方有污物清理孔,算是相當先進的設計,屋外則有一蓄水池,提供官兵清潔之用。廁所旁的斜坡馬道往上方走,是一個三角形的地帶,稱為東稜堡。是當時護衛砲台區的火槍隊,在出任務前的集合地,馬道的前緣靠近海的一邊有一連串的矮牆,則是火槍隊防守時的依托,馬道(外垣道)則可環繞砲台區一週,沿著馬道則設有水溝,以收集所有的雨水,平時可供洗滌之用。
  在北稜堡與南稜堡則有避彈壕的設施,一直一彎曲,深度都是1.8米,是官兵遭砲擊時的避難所,當砲擊發生時就迅速跳入避彈壕內,事後才由石階爬出。避彈壕的建築是以砂岩用「人字砌」法築成,壕溝的底部並有完善的排水管,避免積水。繞了一圈後回到入口附近,可以看到最大的一個蓄水池,是以一再的沉澱與過濾原理經過三池的作用才注入蓄水井,可以提供全營區的飲用水,由於水溝的設計相當完善,至今還有蓄水功能。蓄水池的上方由石材遺跡看來,原本應有木製頂蓋的設計,以防止葉片、雜物掉落。
  在蓄水池往砲盤區的路上,有一片彎曲的擋土牆,在牆上我們發現有類似棒球比賽時本壘板樣貌的五角石若干,直接嵌在牆上,與其他方形石頭緊密結合在一起,這種「五角石」則是大武崙砲台區的另一個特色。五角石像是一個太極拳的選手,巧妙的運用介面的角度變化,將牆面的應力分散到其他方向,讓牆面可以承受比一般堆砌法更大的土石與水分的推力。砲盤區原有四尊大砲,兩兩一組安置在二個砲盤區,各設置有地下室的彈藥庫,牆厚約一公尺,入門處設置有橫向的檔牆,可以避免流彈與火星波及彈藥的危險。「輸送道」則為斜坡設計,可更有效率的運送彈藥與砌械、零件。
  這兩組砲座屬於小型的28釐米口徑榴彈砲,子牆較低但足以保護砲座及人員,儲彈孔也較小,儲彈孔則也有鐵門或鐵鍊以茲關閉,現在只剩青銅製的後鈕遺跡。在砲座地上有一大型長方形凹洞,是當時大砲的基座,基座後方有扇形凹槽,是大砲改變射角的砲軌遺跡,使砲台有120度的砲射角可供選擇。這兩組計四門砲,可扼守基隆港西岸海邊與來自萬里方向的鞍部咽喉,軍事地理上的位置相當優越。

六、今日現況及機、功能:
  目前砲台的保存狀況良好,規模不小,但已喪失軍事功能,但能有歷史價值, 被列為省定二級古蹟。大武崙砲台由基隆市府以每月五千五百元之工資, 僱請附近地區中低收入人士各一名,負責古蹟範圍內週遭環境的清潔維護。

 
本網站由基隆市安樂高中曠宇天開隊製作,建議請以IE6.0,螢幕解析度1024*768觀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