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佬客-專題研究計畫本網站的相關資訊

1. 連結至我們網界博覽會作品網址(Chinese)

2. 連結至竹塘國中的備援網站

3. 專題研究計畫完成日期:2004年12月20日午夜

4. 學校:彰化縣立竹塘國中

  縣市:彰化縣竹塘鄉

5. 老師或班級:詹仁志老師,林秀紋老師,黃建凱老師,蔡耀德老師

6. 多少學生參與這個專題研究計畫:六位學生

7. 他們的年紀是:13歲 ~14歲

8. 專題研究計畫連絡Email信箱:school@mail.ctjhs.chc.edu.tw

 

專題研究計畫總覽

1. 我們參加的網界博覽會類別是:地方社團族群

2. 「我們的地方社團族群」說明:     

      「竹塘」初名為「蘆竹塘」,繼而改名為「內蘆竹塘」,再改稱簡化為「竹塘」。目前就本鄉而言,其行政區雖劃為十四村,唯就人口分布及族群而言,更多的是閩、客及其它族群的分布(如少數外省籍等),基本上我們可從它們的信仰及生活習慣得知,鄉土的瞭解和認識是目前的趨勢、更是一種尊重;而鄉土組成因素當中,人確是最重要的一環,它關係著鄉土文化的傳承及延續;少了「人」的因素,談論鄉土就失去其重要性及意義。這也就是何以選訂【地方社團族群】做為此次網頁製作的目的之所在。事實上今天我們一再強調多元文化、多元尊重。我們認為如果能由各地方社團族群開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對各族群文化都能因瞭解、而欣賞、而尊重;如此多元文化與尊重將落實在臺灣的每一角落。屆時身處這塊土地的每一人將能對不同的族群,有深入而根本的瞭解。本鄉雖以福佬人居多,但早期【客人】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瞭解它們對本鄉昔日的文化傳承,將更能收承先啟後之效。就我們言,多元文化與尊重就由此處開始著手。

                        

3. 專題研究計畫概要:

  竹塘鄉長久以來是一個以閩、客等族群混居的農業小鎮,面對做一個鄉土專題在選擇九大類:地方社團族群的探索(福佬客之探討)我們發現專題的素材選擇及資料明顯不足,面對純樸的小鎮,何處尋找我們要的鄉土資料,從相關的書籍、族譜、實地訪視、照片拍攝、網路搜尋、地方耆老的口述等,這些將是我們資料的最佳來源;選定此一主題。


       瞭解在今日多元文化的社會中,要做好族群的尊重必須從族群文化的瞭解出發(套用一句話:你知道我嗎?)不知道就遑論尊重。何況,竹塘現在雖是一個以福佬(河洛)人居多數的村落,但早期卻以客家族群居多,目前一些地區卻仍保存客家人的傳統(雖有部份已福佬化),並成為地方重要特色及文化的一環(我們稱為福佬客),時至今日更與地方環環相扣,已成為地方鄉土傳承的重要一環;有鑑於此,身為本鄉的一份子,在強調一切由鄉土教育開始的今日,深入的、有系統的介紹福佬客文化當然是有其必要性,這也正是何以我們會選訂此一主題的重要考量之一;另一方面,面對多元文化、多元開放的臺灣,族群融合更是未來我們賴以生根及發展的所在、更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對處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尊重及認同這塊土地及所有的族群,更是我們所應深思及亟待解決的課題。此次藉由【福佬客之探討】來引起人們對族群問題之興趣,進而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我們因瞭解而接納、而尊重、而融合,此為我們擬定此一主題因素之二。最後讓我們以一些話來為此計劃表達一些內心的期待:【我們是一群小小兵,但我們卻期待它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成效及迴響,小小兵們深深的期盼著】。

 

 4. 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雖然縣網中心已經積極改善校園網路的連線速度,但是對於學術網路再某個時段上的壅塞問題,,實在難以徹底改善根本問題。但比起過去網路連線平均速率的確已經提高了許多。基本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小組合作計劃下,使用學校的電腦設備,結合校園網路來完成。但國中小的校園網路頻寬有限,在速度上可能較慢;畢竟我們是鄉下型的學校,總有很多不周延的地方;網路資源甚缺乏〈以小組成員的每位學生而言〉;因此大部分網頁設計只能利用學校既有的電腦及資訊設備。

5. 我們克服的難題:

 在擬訂此一主題後,針對其中「地方社團族群」進行一系列的訪視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及文獻、實物中,挖掘或尋找出完整和有系統的訊息,這在在的考驗我們小組中的每一成員,大抵而言在訪談過程中經常面對以下的一些難題:資料的殘缺、耆老人物的逐漸流失;而另方面因經濟或其它因素,使得原以姓氏及信仰為重要區隔的族群分佈,也因時空的變遷使族群的特質及文化,開始呈現相互影響、重疊及混淆的現象。

 

6. 心得箴言:

             希望藉網界網路的影響力,使每一族群的文化能引發人們對自己身處族群的重視,並藉此去深入瞭解自己族群及其它族群的文化;藉用一句諺語:【飲水思源頭,吃水果拜樹頭】,道盡了源頭的重要意義。身處臺灣這塊土地的我們,探索瞭解我們族群文化,正是人們追溯源頭的最佳契機;最後,我們小組的每一成員,僅以下列一句話做一個小小的結束:【不管我們是竽或蕃薯、是原住民、是客家人,臺灣它是我們現在的家】,每人應以最誠摯的心認同這個家。

 

 

7. 專題研究計畫要素:

    一、從事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的研究與活動如何有助於學校的教  學和課程需求?

           答:

        族群探討可以藉此重新激發人們對自己及其它族群文化的熱情及重視,更可藉此一機會 引發人們內心深處對族群的瞭解和尊重;而這些在強調多元文化的今日,其意義更非凡;我們也可藉此機會將它落實在學生生活中。就此點而言,它是符合我們的設計理念。

 

           二、從事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使用了那些資訊科技來完成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

            答:

使用科技

使用內容

製作軟體

PhotoImpact 8.0FrontPage 2000CuteFTPOffices 2000

書籍、雜誌

以出版資料以及鄉土出刊雜誌、寺廟文物資料等等

校園網路

尋找相關資料並將資料經由網路伺服器傳播出去。

私人收藏簡報、照片

將私人收集的簡報照片資料,翻載成文章再進一步製作網頁

數位相機、傻瓜相機

利用數位相機、傻瓜相機分組實際拍攝整個網站要的資料。

掃描器、印表機

使用掃描器掃瞄圖片,並印出文案資料作為討論之用。

電話、手機

以電話、手機連繫受訪人,或直接線上尋求訪問內容。

紙筆記錄

面談受訪人直接將重要資料記載,以作為研究佐證之依據。

.附註:感謝本校小黃小蔡老師全程提供拍攝器具,事先約訪鄉間耆老並參與實地探訪。

 

           三、從事本次你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接觸來扮演你們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畫“大使”或發言人角色?

             答:

                   整個研究計畫首先由全體指導老師共同規劃,針對整個主題以多方角度,再加上其它資源整合,將整個研究架構,經由一次次的討論而串連起來。由教務處陳主任明川、李正龍校長等提供相關人士的資訊、文獻。給本小組提供了不少可貴的指標與方向,讓我們得以訪問到許多的耆老人物,並且讓我們直接走出校園與社區的資源結合,使此次網頁的製作能夠很順利而具體的呈現出來;當然更因此讓本小組每一成員,得到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及經驗。

 

           四、本次的專題研究計畫對你們的地方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答:

        經這一次的專題研究,讓我們挖掘許多深藏在耆老心中已久的回憶和感觸,如果我們再不及時從事此一主題【福佬客之探討】,相信未來某一天【以本鄉為例】居較少數的福佬客,將會因大部分的遷出或同化而逐漸消失其文化特質。透過此次的研究,我們小組認為它將能再度喚起本鄉人士對族群文化 的關切及重視。瞭解族群文化就讓我們由各鄉鎮開始。

 

           五、地方上的其他成員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本的專題研究計畫?

             答:

              當校長、主任知道這個專題已經擬訂後,都熱心地提供所需的相關資料與聯絡電話。因此,這個專題最初雖然比較沒有頭緒,但卻因而有許多可供參考的方向。另一方面透過社區及相關人士的協助,使我們能經由這      一系列的訪談、記錄、拍攝,完整的建構出我們的專題網頁。對校長、主任及其它熱心人士,最後我們再次表達由衷的謝意。

 

           六、尊重智慧財產權與引用說明。

            答:

                  本專題引用部分「書籍資料」、「網頁文獻」、「碩士論文」及「族譜」與「鄉土雜誌」等等,除了採訪的口述之外,在文章之中已經「標明引用」以及標示「參考資料」於網頁之上,所有文章都經過「隊員編寫」與「指導老師重新彙整」,所有圖片經過實地訪查拍攝,並經影像處理程式重新處理圖案大小,再製作成本專題網頁。

 

 

 

 

 

 

 

 

 

    

  8. 發現、教訓、和驚奇

         整個專題最驚訝的是:許多業已逐漸消失的族群文化、軼聞,因此次的訪視,使它重現在人們眼前。而另方面,更讓人訝異的是,各族群共處的結果是,開始出現同時兼具各族群特質的文化或信仰。以廟宇信仰為例,在許多以福佬人為主的廟宇確供奉原是客家人的神祈【如西螺太平媽】;而有些三山國王廟確也供奉福佬人的神祈等,真給我們帶來太多的驚奇。此次最大的教訓是,從事族群文化探究,事先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如對象為何、訪談內容、文化特質、精神信仰】否則不但狀況百出,更無法把握對主題的掌握。在小組訪談一些廟宇、人物時,經常碰到訪談非人【非核心人物】或不願接受我們的訪問,使得我們必須從更多的地區、人物,一而再再而三的訪談等,這些都是此次得到的一些教訓。

 七、專題研究計劃貢獻度說明

參與人員
工作事項
百分比
學生
  1. 採訪受訪對象或相關人士
  2. 攝影、整理訪談資料
  3. 訪談內容紀錄
  4. 編輯書面資料
  5. 擬定訪問大綱
  6. 填寫進度報告
  7. 收集資料
50%
指導教師
  1.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
  2. 專題研究資料歸納分析
  3. 專題網頁指導與檢視
  4. 擬定專題名稱與計畫
  5. 文案審核與概念統整
30%
家長
  1. 聯繫受訪對象
  2. 訪談對象諮詢
5%
社區居民
  1. 提供文獻資料
  2. 聯繫受訪對象
5%
其餘
(如:電腦教師、資訊組)
  1. 網頁製作、美工製作
  2. 程式設計、資料彙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