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專題報導 -- 南彰化永靖福佬客深入報導

        現今彰化地區以彰、泉福佬後裔為多,族群開墾土地過程之中,引發生活習慣以及語言差異溝通問題,少數客家人因為當初閩粵械鬥,多數集中於員林、埔心、田尾、竹塘等地。以致於當地姓氏以某一個姓氏為多,今日員林、埔心、永靖、社頭、田尾一帶的張、陳、劉、邱、詹等姓多是客屬移民,這些地區以永靖最為客屬之特色。對於永靖令中部人向深刻的莫過於語言上的「永靖腔」。

 

 

 

 

     一、閩南語特別腔調

        永靖地區第一大為陳姓家族百餘年前從廣東饒平渡海來台,閩粵械鬥之際移居在永靖與埔心,許多年輕一輩現在所講的語言多是國語和閩南語,幾乎不知道自己也是客家人,所以也有人稱這樣的血緣為「閩皮客骨」。永靖獨特的閩南語腔調都在說話尾音有「in」以及「en」。許多外地人不知道閩化過程之特殊,習慣用一句「in」以及「en」最多的話:「阿兵哥吃冰、冷冷硬硬」。就會說成:「ㄚ兵哥吃ㄅ一ㄣ、輪輪電電。」這種完全沒有鼻音的永靖腔,特別具有另一種鄉土的特色。

    二、永靖客家庄的歷史:

        永靖街庄別有其歷史自乾隆六年(西元一七四一),從劉良璧著「重修福建台灣府志」所示,坊里頂中,屬本地區的有崙子莊、陳厝莊。濫港東莊、湳港莊等村莊出現在大武郡保中。且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粵籍移民因「粵莊稠地密,趨赴各市維艱人」,共同集資於關帝莊前購十六甲之地,因而建立新街市而成為當時的聚落。可知附近村落人口已相當多,才能維持一個市集存在而已。兩百年前,來自廣東潮洲府饒平縣的客家人,曾在永靖建立了臺灣罕有的客家街。而今,雖然街道已毀,但班班史跡仍遺留在永靖鄉各處。居住在永靖的福佬客比例,更高達70%以上,是臺灣福佬客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 從各種廟宇到世家巨族的祖厝,從許多古老的石碑到字跡漫漶的地契,永靖鄉絕對是探索臺灣福佬客最重要的地區。

 

 

 

 

 

    三、永靖客家庄的地理名稱:

        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根據周璽撰的《彰化縣志》,在大武郡西堡中可探尋到部分的村莊地名,例如:浮圳莊、苦苓腳莊、九分下莊、五辦頭莊(五汴頭)、詹厝莊、陳厝莊、永靖街、湳港莊、觀地廳(關帝廳,乃清時對關聖帝君尊敬,不敢直書名諱,而以同音字代之)、湳港西莊、四塊厝莊、竹仔腳莊、同安宅莊、福興莊等十四莊;東螺保則有崙仔尾莊及突后莊(突後莊)。從這些名詞即可發現部分是地名,也有部分是以姓氏的名稱,如:詹厝莊、陳厝莊等地名。雖然這些姓氏之地名已經變更為其他,但也更發覺到當初詹姓、陳姓以及施姓、蕭姓等,都在彰化一帶存在著「大姓」的社會結構,尤其當初永靖一代更讓天下雜誌(319鄉向前行)  名為「閩客、族群融合的模範生」。

     四、永靖村落形成的起源:

        永靖一帶在當時為自然形成的村落,非官方干涉而成。清代時,縣以下設里保,小區域為街莊,居民沒有現在鄉鎮觀念。但村莊意識很濃厚,因朝夕與共,共同禦敵;而保的範圍太大,故保的觀念不明顯。對以上的街、莊,道光版彰化縣志也作出解釋為:「凡有市肆者,皆曰街,闤闠囂塵,居處叢雜,人煙稠密,屋宇縱橫。街旁衚衕曰巷。郊野之民,群居萃處者,曰村莊,又曰草地」。這是過去記載鄉土命名的主要依據。  

        永靖地區早期是由粵籍闢墾,嘉慶、道光年間成為粵籍村落,可中一些地方證明如:堂號、公媽牌、墓碑、族譜、三山國王廟等,都可說明來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其中,永靖鄉港西村陳宅餘三館的八卦竹節窗,名列國家三級古蹟。這是典型的閩客融合式宅院,而永靖地區的第一大姓即是「陳姓」。當初閩粵械鬥之際,最後集中至彰化永靖鄉與埔心鄉的客家人,慢慢融合閩南人的生活習俗當中,同時也將自己的傳統文化帶入閩南人的生活之中,所以這兩個地方形成最典型的「福佬客」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