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
前天我們就到店家收集一些資料,今天下午便到店家四處的參觀,與店員交談,進行訪問,紀錄下來。
心得:
據說在三百年前,一名書生梁炳麟為明末泉州人,某日夢見了一位白髮老翁在他手心寫下「功名歸掌上」五字,夢醒靈感忽來,以人偶加上布製身體,勤於手掌演弄,久而生巧。便藉此演述野史神話,朗誦平生所作之詩文,掌中戲從此漸盛,並於百年前傳入台灣。布袋戲戲偶又俗稱「尪仔」,高約30公分,大小適合手掌操弄,可演出極細膩的動作。傳統的偶頭以樟木雕刻,經磨光、裱紙、補土、磨平、雕塑、打漆、粉彩、描繪、植髮、梳頭等十多道手續才完成,每隻尪仔都是師傅手工精緻,大約需要2~3個禮拜完成,衣服的樣子也是別出心裁,做得很精緻,唯一令我不解的是,它們的面孔是從以前照著模仿下來的,不知道作者當初是怎麼想到這些長相特殊,奇形怪狀的面孔呢 ?
三百多年來,一尊戲偶在台上栩栩如生,靈妙鮮活,台下戲迷如痴如醉,掌聲連連,叫人讚不絕口。尪仔的造型千變萬化,反映多采多姿的人生,它們昔日事台上的明星,今日事精細奪目的藝術品,靜觀則巧緻璀璨、莊嚴幽靜:這樣本土的、藝術獨特、精緻的傳統藝術品,不但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喜歡當作紀念收藏。讓外國朋友一起分享我們台灣傳統藝術之美。章芸芳古典戲偶工作室之所以會成立,無非是希望隨著社會工業化時,也能夠保留完整而有系統的布袋戲偶及相關珍貴的文獻,發展傳統戲偶之美,進而樹立台灣文化的新形象,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認識,或重溫布袋戲偶的精巧燦爛之外,更能夠集合美術、音樂、故事性的傳統戲劇、文學、語言的本土藝術繼續成長,以現代藝術的面貌重新出發。這的確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小店,感覺好像坐著時光機,逆回三百年前,尪仔在台上跳躍的那種輝煌耀眼,對現在少有接觸的我們來說,實在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