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由於地理的優越條件,很早就是中部對外的主要通商口岸,除了沿海貿易所需的河海交通工具如船, 舢板和竹筏等等,做為整個市港市鎮中心交通主幹道的不見天街而言,在這條街道上的交通工具也十分豐富多元,主要都是用來運送各種交易貨物, 充分說明了不見天街的商業交易機能。此外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依據各時代的不同, 在清代與日據時期,當時的不見天街道上,可以看到的交通工具可能有以下幾種。

 

清朝時期

板輪牛車

          板輪牛車也就是所謂的牛車,在鹿港是常見的交通工具,清初康熙年間,板輪牛車已經遍佈台灣西部。板輪牛車的構造可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輪軸,這一部份大多以木板製造,是整台牛車的核心,製作精良與否往往決定牛車的壽命。 第二部份是車棚,這一部份包括車轅、車馬、車杆和車底板。 至於最後一部份則是車篷,在車棚四角上架上木頭,再加上遮蔽物,即可載物,做為運輸工具。 此種交通工具構造簡單,且製作容易,完工快速。由於台灣河川多為東西走向,牛車路大多為南北走向,遂成為主要的陸路交通工具,而驗證鹿港牛墟頭( 今鹿港福興街、和興街附近)的牛墟形成緣由,可知此種牛車應是清朝年間不見天街上常見的交通工具。

 

板輪牛車

轎子

 

TOP

轎和人力板車

         除了牛車外,在當時不見天街道上來往的交通工具還有轎子和人力板車。轎子為高級載運工具,多數為富裕的官員或士紳所使用。普通人家,除婚嫁禮儀所需,用到的機率並不高。而人力板車,和板輪牛車一樣,造價低廉,是一般用來運送貨物的好幫手。車身不大,正適合鹿港大多數的窄小巷弄,廣泛運用商業和農業上。

 

日據時代

  和清代比較起來,日據時代的不見天街上呈現出更多樣性的交通工具。清代的傳統市街交通工具,除沿用外,也有著部份的改良。但較新的發展是,隨日式殖民經濟的發展,已有部份的機械動力的交通工具出現,包括摩托車和汽車,出現在日治時代的不見天街道上。

傳統交通工具

  此時牛車仍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呈現成長的趨勢,不過使用上,以郊外為主,可能在不見天街上並不常見。至於人力車和轎子,人力車在輪胎改為橡皮式後,和轎子一樣,仍屬富有人家的專用品,並不常見。而人力板車,由於使用率高,數量大量增加,在不見天街附近的新興、大有口、菜市頭等地到處可見。

新式交通工具

自行車

     明治年間輸入台灣的自行車( 如下圖),隨著公路市街道路的發達,快速 成長,且造價較為合理,成為一般大眾接受度最高的交通工具。 與人力板車兩者搭配,分別提供民眾與貨物更快捷的運輸,是人們短程交通的主要工具。推論當時不見天街的環境,可能也有自行車行走其間。

TOP

自行車(日本國旗下)

汽車(人群後)

機車

  比較起自行車,機車的數量少的可憐, 根據當時的記載,全台最多也不過五百多量。以其昂貴的身價, 大概只有醫生能負擔的起,鹿港最早有機車的人正是醫生許讀。其後所有者也均為醫生,大概是方便醫生 們穿越大街小巷行醫吧,可以想見應該也有極少數的幾次時間,醫生們的機車也穿梭在不見天街上行醫救人吧。

汽車

   汽車大多為大工廠及政府機關所有,私人用車非常少,不見天街的屋頂看起來,應該不大可能在不見天街上見到汽車才對 ,而後來我們所看到的照片,汽車多半出現在拆除屋頂後的不見天街上(如上圖)。 

        由於不見天街的特殊商業機能,在這條街道上,我們可以看到多樣性的交通工具在上面南來北往,提供人們各色各樣的交通需求。 而隨著時代的演進,不見天街上的交通工具也上演著交通的進化史,出現各個時期最尖端的交通工具,說明了不見天街在不同時期都會機能的活躍性。

 

下轉 日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