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城

         不見天街身為台灣當時第二大都會,當時鹿港的人口有四到六萬之多,在這條街道討生活的人當然非常的多。不過仔細的分類後,可以依照人口來源及活動方式兩方面,來做簡單的分類。比較特別的是,在五福大街上活動的人群並非全部在此定居,而五福街的人中,地緣和血緣關係並不十分密切,這與當時期鹿港本地各區域依地緣和血緣大不相同,形成強烈的對比。以下依五福街民的人口來源和經濟能力兩方面做簡要說明。

 

早期大陸移民路線圖

 

來源分類

        早期來鹿港的移民中,依照人口來源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為漢人,二為原住民。漢人渡海來台主因閩粵一帶謀生不易,因此來台墾荒,以求取一日生活之溫飽。另有一部份則因明末清初戰亂所致,來台避難或經商,這兩種漢人移民來源中,大部為前者,而非後者,可見得後者在人口比例上並不多。然則,來台經商的漢人大多居住在五福大街上,形成五福大街上主要人口來源。此類人口大多只是來此經商牟利,而非常長久在五福大街上定居,此一考量也影響到五福大街上街屋的發展(詳清代街屋)。除漢人以外,世居鹿港的平埔族也有可能在當時因被漢人同化而在五福街上出沒。此種依人口來源的分類可概分如表一。

TOP

來源

人種別

比率多寡

生活方式

內陸(閩粵)

漢人

墾荒

內陸(閩粵)

漢人

經商

本地(鹿港)

平埔族

極少

農耕

表一:五福街民分類圖(依人口來源)       

 

  經濟力分類

        除了人口來源的分類外,由於當時的五福街是鹿港的主要商中心,出入份子非常複雜,包含許多的流動人口,如開設正口後進駐的官軍,商船上的水手,來此進行交易活動的商賈,以及江湖客等,社會階層由高至低十分的混亂。在流動人口之外,還有大部份時間在五福街上活動的鹿港居民。此種民居民可簡單分為商賈其他人等。當時的鹿港商業活動繁盛,富甲一方的商人十分富有,家中佣人、苦力、長工等非常的多。除了在富商家中幫佣者外,還有許多其他如雜工、苦力(未受僱)、及農人等。與富商比較起來,他們的住處十分簡陋(土角厝),生活也都非常清貧。另外,為應付商人們消費所需的酒家、茶肆、藝妲間等,也有許多所謂的「低等人」在這些地方工作,同時還得應付許多乞兒成群結隊的沿門要飯。這些所謂的低等人與商家比較起來,比例上反而佔了大多數,可見貧富極為不均。此類分類約可簡化為表二。

TOP

工作別

經濟力

比率

商賈

其他人等

表二:五福街民分類圖(依經濟力) 

 

         由於在五福街活動的人群份子十分複雜,間接的影響到鹿港的治安,除了數次民亂與械鬥(如施九緞事件)外,外來的其他人等,尤其是所謂「羅漢腳」在在增加上治安上的混亂。而此一情況的發展,也使五福街民體認到治安問題的嚴重性,由於清朝官府本身公權力不張,導致「八郊」等(見商業活動)團體成立。同時,五福街上的商人也在街內設置隘門,來保護自身的生命財產的安全,這都與當時人群組成分子複雜有關。

 

時人留影於不見天街屋頂 不見天街棚架上的人群
 

下轉 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