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形勢

        不見天街原本就因鹿港港口商業業務繁盛而興起,鹿港港口的機能當然和不見天街有著共存共榮的關係。鹿港做為台灣中部與中國大陸的主要貿易口岸,最大原因在於泉州 (大陸昔時主要通商口岸) 與台灣中部直線距離最近的一點便是鹿港,而在清初以前,鹿港仍是一天然良港,交通便捷。然而,鹿港的港口條件並不十分優良,以鹿港的港口形勢而言,台灣的河川大陸短小湍急,造成下游出海口河沙容易淤積,久而久之,海岸線便逐漸外移。

 

鹿港空照圖

  地理因素       

         以鹿港的地理形勢而言,本地的河川受限於地形,大多呈東西走向,主要河流為洋子厝溪和鹿港溪。以上兩條河流沙量都很高(台灣的河川大部如此),而且都發源於八卦山麓,都符合短小湍急的條件,無怪乎鹿港的海岸線會不斷外移。其中鹿港溪為往日河運主要路線,在道光年間濁水溪兩次氾濫期間,河道被奪,終使鹿港溪淤塞。也因此在不見天街在歷史舞台上發光發熱時,大部份時間鹿港港口並未發揮作用,而是依靠外港與河運維持其商業功能,以下僅就不同時期間不見天街港口利用方式做說明。

TOP

萌芽期

  據可靠史料記載(諸羅縣志),鹿港在熙後期首次有淤淺的記錄,不過由於外海漂沙時常轉移,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兩條主要河流大量的堆積物,使得鹿港港口的港道深淺無常,時為良港,時則為泥砂所困,有時必需要經由接駁方式來解決貨物運輸的問題。不過,此時台灣做為兩岸貿易對口的形勢尚未形成,貨物吞吐量還不是很大。而後 雍正年間,鹿港仍致力於解決泥沙問題,只有知道港道的船家,敢於進出港口。乾隆中葉以後,鹿港港道又較為寬大,競爭對手海豐和三林兩港均已淤塞,鹿港的重要性再度提升,乃有乾隆四十九年的正口開放,也使不見天街的商業活動進入全盛時期。

 

全盛期

     即使在開設正口後,鹿港獨佔中部的所有貿易量,但鹿港的港口仍經常和不見天街的商人開玩笑,隨時都有淤廢的可能。嘉慶中期,鹿港又再度成為廢港(泥沙淤積),商船只能另尋良港做為外港,最後擇定王功港(今芳苑王功)做為貨物出入門戶,再經河運轉運鹿港。於此同一時期,清廷考慮於五條港 (即海豐港)替代鹿港成為正口,可見此時鹿港的港口功能完全喪失,商船無法直接到到達鹿港,而使競爭優勢逐漸喪失,而進入所謂的停滯期。 

 

停滯期

        道光以後,作為鹿港外港的王功港亦告淤積,鹿港的商人只得另尋港口代替,最後選定番仔挖 (今芳苑鄉芳苑村等地 ) 做為進出港埠,然後再經王功運達鹿港。 到西元一八五一年,濁水溪氾濫,支流佔據鹿港港口,大船無法出入,乃在今日鹿港西部二里處設新港稱沖西港,做為交易地點。同治年間,番仔挖也難逃淤積的命運,禍不單行的是,沖西港也因沙積,航道處處危機,已不適合做為交易港口。此一形勢一直持續到光緒年間,而淤積狀況也未見改善。由底下的兩張圖可以看出,比較起早期的海岸線,此時的鹿港口淤積更為嚴重,已經沒有港口功能。日人據台後,因沖西港亦淤積,於是在洋子厝溪下游建新港,叫福隆港,船隻於滿潮間進出,再運用竹筏運至不見天街。 

TOP

衰頹期

      日治之後,港口淤塞情形並未改善,且因日人理台政策改變(見嚴冬),港口的貿易量急速萎縮。再加上鐵路和航運發展均捨鹿港而他就,不見天街依賴港口交易的景況於是結束。

 

正口開放後之鹿港海岸地圖

鹿港港口式微前後海岸地圖

 

        在我們看的許多書中,有許多書把鹿港不見天街的衰敗和港口榮枯畫上等號,認為港口的消失使不見天街消失。可是依據我們翻閱書藉的心得,發現港口的繁榮與否對不見天街 雖有著共存共榮的關係,但不至於到左右全局的地步,這一點可由鹿港商人不斷轉移外港,持續不見天街的盛況看出端倪,由此也可以想見當時鹿港商人的智慧,無怪乎能讓不見天街的盛況持續百餘年。

 

下轉 街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