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客家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公館水岸 都市農園 義民喜年華 人物專訪 走讀客家 推廣行動 相關網站 專題簡報 回首頁

 

 

熱情無敵林里長


我們與公館商圈水源里林里長相遇二次,感謝他不厭其煩的帶領我們走寶藏巖及公館商圈,里長及幾個長輩很熱情接待我們,這幾天的行程真是收穫滿滿。


 

<談話摘要>
來到了公館商圈,我們見到了當地的林里長,里長熱心的和我們打招呼,帶領我們了解這附近的環境與文化。我們首先停在水源市場,里長和我們介紹這棟大樓的由來和其代表的涵義,我感到十分有趣,因為我很常來這附近,也曾去過水源市場,卻從不知它有這樣一個故事。再來我們又隨著里長帶領我們進入市場,市場裡的人都很熱情的和他打招呼,里長和我們分析這裡大致上的市場規劃,解釋室內擺設以便我們熟悉環境,他也和我們介紹一些特色美食,認識完市場後,里長也和我們大致介紹公館商圈商家的營業時間並介紹販賣物品的大宗。

 

<心得>
整個訪談里長的過程輕鬆有趣,不僅了解了專業的文化知識,也學到一般在這裡生活的經驗。就像是撿到了意外的寶藏,里長的一席話讓我們參透這附近的所有資訊,了解此區的歷史演變和現今潮流快速的變遷知識。

 

寶藏巖親切詹鄰長

 

<談話擷要>
在清朝的時候,施琅消滅鄭成功,那段時間開始有移民,因為從閩南過來,所以通常會將信仰移併移入,並興建廟宇,在康熙大約40年時蓋了寶藏巖,而有廟的地方就有人聚集。到日治時期,這間廟還存在,日本人撤退後,就慢慢形成了聚落。1902年日本人興建了第一座自來水廠,為了保護水源,這裡被設置為軍事保護區,除了保護水源,這裡也是重要的軍事基地。國民黨在1949年遷移來台時,便派遣軍隊進駐此處,這些軍隊負責總統府周圍的安全,而有些軍人退伍後便在這裡居住,因此寶藏巖就像個眷村。

 

1960~1980是台北市發展最快速的階段,這時很多人都要來台北找工作,就又有人在這居住,陸陸續續就達到了200戶左右。文化局依文化資產保護法將寶藏巖劃為歷史建築,雖然這邊都是些破舊的房屋,但包含著許多的意義,到現在藝術家和居民居住在此,就是所謂的「共生計畫」。美國紐約時報曾經刊登,來到台北市最應該去的地方就是台北101和寶藏巖,因為它是第一個藝術家和居民融入一起創作的地方。228事件爆發時,台灣被分為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兩邊,但在寶藏巖都是融合在一起的,這裡有客家人、原住民以及不管哪一省的人,甚至是泰國、越南、印尼等地的移民都居住於寶藏巖這裡,均無任何對立情況發生。
<心得>
當那充滿經驗和知識的話語進入我的耳朵,讓我們不禁全神貫注地聆聽共生社區里長林全義以及鄰長詹智雄的述說。里長用多年的經驗清楚詳細地對我們講解這塊共生聚落的現況;鄰長用淵博的知識對我們細細闡述寶藏巖過去的歷史。這次來到寶藏巖,實在是獲益良多,來到這裡我才知道寶藏巖不只是座廟,原來寶藏巖有那麼多東西值得我們細細去體會。

 

寶藏巖警衛謝叔叔

 

<談話摘要>
今天我們從公館商圈出發,之後去到了寶藏巖,一路經過了現住戶人家門前,穿過一個防空洞,來到了新店溪的交會口,我們便完成了今天的走讀,」於是便在寶屋前的小涼亭休息。這附近有個開心農場,還有家庭電影院,這裡靜謐的感覺也令人十分舒暢,放眼望去是只有一個安靜站在警衛室旁的謝伯伯,舉止彷彿就像訴說著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我們於是走向他,請教他有關客家人的事跡,謝伯伯告訴我們說公館地區有很多客家人居住,觀音節慶時就會來此拜拜並互相用客語交談。他年輕時北上台北工作,因謀生不易而此地租金較便宜,便在此落腳成家的故事,令人感慨,他也提到了尚住在此地的居民歷史及寶藏巖的現況等。

 

<心得>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兒低矮平房的故事和這裡令我們感到新鮮的一切事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今天的走讀因謝伯伯的熱情分享而更更豐富,走讀不但學到了知識,也了解到他口中經時間淬鍊過的歷史文化,更深刻的體會到: 只要有心與努力,老天爺會也來幫助你得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