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客家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公館水岸 都市農園 義民喜年華 人物專訪 走讀客家 推廣行動 相關網站 專題簡報 回首頁

 

 

導覽高手宋文明

 

宋文明叔叔(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組長)導覽摘要



在炎炎暑假,我們前往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客家文化中心,聆聽宋文明組長的導覽,這是我們聽過的最詳細的解說了,因為宋叔叔是客家文化基金會組長,對客家文化最了解。在他的講解下,我們半點都沒有覺得無聊的感覺,因為他善用互動問答的方式,例如在講客家庄建築特色時,他接連問了「這是幾進夥房?最高的是第幾進?最早蓋的是第幾進?這個是幹嘛用的?」讓我們思考,想如何回答最合理。他真的非常了解客家文化,經由他的的解說,我們知道了一些自己看絕對無法知道的內容,例如他提到一樓客庄禾埕范姜古厝,沒有他的講解,我們如何知道「陶渭流芳」的匾額的「陶」是代表功成身退,化名陶朱公的越國大夫范蠡,「渭」則是代表在渭水畔釣魚,願者上鉤的姜太公姜子牙,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在這裡來了一趟客家文化之旅。

 

農場園主葉大哥

 

 

葉昆杰大哥是客家農場的場長,他擅長組織與園藝景觀,了解客家農作生活文化,並能用活動來讓親子
民眾及城市農夫體驗客家文化。雖然沒有真正訪問過他,但在我們協助農場這段日子以來,從葉大哥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除了農作栽培施作,堆肥製作外,他還教導我們應對環境友善使環境永續的
概念,並落實到我們施作的客家農場裡面。我們也感受到客家人崇尚自然,並與環境融合,物盡其用的精神,這些都是台北及客家寶貴的人文資產與生態價值啊。

 

 

資深志工張爺爺

 


 

張振田爺爺長得慈眉善目的一看就是和藹可親的長者,他是客家藝文中心非常資深的志工,我們特別請他為我們導覽中心,介紹館內的展示如台北義民祭等。他的願望是有一天台北能建立義民廟。

<導覽摘要>
台北義民祭自民國77年開始,至今已約28年左右,當初是由民間發起,而民國96年,則政府開始協助舉辦,也變得更加盛大,逐漸變成一種文化節慶。台北市沒有義民廟,所以利用嘉年華會型式,將台灣各地義民爺請到台北,讓台北客家信眾也能共襄盛舉義民祭的盛事。宜蘭雖沒有義民廟,但有三山國王,三山國王也是客家信仰之一。

 

沿岸平原都被閩南人先取得了,因此客家人只得移往丘陵山地一帶,也因此在南投等地會有較多客家的義民廟。為什麼客家人都信仰義民爺,因為祂象徵著客家人奮鬥的精神。客家人來台時常與原住民或閩南人械鬥,甚至可以說是被欺負,為了自保,他們白天工作,晚上習「義民拳」。林爽文組織軍隊,原是為反清復明,但之後卻變成燒殺劫掠的不良組織,而義民為了保鄉保民而起身反抗,最後雙方死傷慘重。義民當初皆在手臂上綁黑布條以辨識,之後的人民便識黑布條將遺骸以牛車運回安葬。

 

其實「義民爺」不只指客家義民軍,也有指泉州、漳州、和原住民所組的義民軍,而亂後皆受乾隆賞封,客家義民獲「褒忠」、泉州為「旌義」、漳州為「思義」、原住民則為「效順」。

 

<心得>
隱身於巷弄內的客家藝文中心,外牆綴著象徵客家堅毅精神的油桐花,進到裡面還能感受到濃厚的書香氣氛。看著義民祭典的展覽,彷彿穿越了時光的隧道,使義勇的先民對抗敵人的畫面歷歷如繪地呈現在眼前,還有志工爺爺熱心的導覽,讓我們更加了解義民的英勇和壯烈。雖然待的時間不長,但在其中我聽到了客家的歷史,見證了信仰的力量,義民的忠義精神已根深蒂固於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