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餅的由來

 

說法一: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人便以開始將醱酵後的麵糰蒸製食用,稱之為「酏食」,由於當時「磨」尚未出現,因此並不流行。漢朝時,由於「磨」已廣泛應用,蒸製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當時統稱為「餅」。

 

        據晉人筆記記載,「饅頭」一詞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之手,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根據當地的習俗,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投入江中。諸葛亮將其命名為「瞞頭」,即欺瞞河神之假頭之意,不過也有一說,命名為「蠻頭」,為蠻人之頭之意,總之就是用麵粉糰代替人頭作為祭拜瀘水的祭品,是糕餅最早的由來。

 

        同時諸葛亮也被奉為糕餅業祖師爺,除了在孔明誕辰舉辦大型活動慶祝外,更在中秋節後祭拜諸葛亮,流傳至今,祭祀糕餅祖師爺諸葛亮,庇祐生意興隆,便成為糕餅業奉為圭臬的大事。

 
 

說法二:

 

        盛傳三國時代,東吳的孫權眼看劉備日漸壯大,為了鞏固基業,所以接受周瑜的計謀,假稱要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並要劉備過來迎娶。聰明的孔明看穿其計謀,便傳令三軍製作各式糕餅,分送給東吳的民眾和孫權的將士們,一同分享,並同時派人在東吳境內放有著「孫、劉兩姓合婚」字樣的風箏,讓眾人知道這件事,藉此使孫權假戲真做,不得反悔。

 

        沒想到孔明當時的謀略,後來竟變成了婚聘時爭相模仿的習俗。從此,大家訂婚時都會送餅通知親友,讓男女雙方不得食言反悔,也因為如此,諸葛亮竟成了喜餅的發明者,糕餅業為了感謝他想出的喜餅奇招,並因而創造了喜餅市場廣大的商機,故訂農曆七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孔明的誕辰為糕餅節,並奉諸葛孔明為糕餅祖師爺。

 

 

資料來源:

1.王正雄、廖月霞、蕭淑君主編,《餅圓探源—豐原糕餅發展史暨文藝季活動紀實》,豐原市:中縣文化出版,1997,p.32-33。

 

 

糕餅的功能與作用

 

        糕餅的功用,主要是配合歲時祭典,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活重心都是隨著節氣時令而運轉,或為一年的起始與終結,或為節氣輪替,藉由祭祀、慶祝,以感念大地的恩賜,協調親友鄰里的人際關係。而糕餅祭品則是與鬼神溝通的重要媒介,人們以虔心奉獻,表達求福賜祥的心理需求;在儀式結束後分而食之,更是希望可以分享神所賜予的福氣。

 

以下本組總結各種節慶會用到的糕餅:

 

1.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慶典,傳統社會中家家戶戶在過年前要忙著炊粿、 作餅迎接新年。祭品以甜粿、菜頭粿為主,表達「新年甜、好彩頭」之意;還要準備些許甜料,如生仁、寸棗等,用來招待客人吃甜甜。而在神桌上,也會將柑橘堆疊城塔,上插一支「飯春花」,吉祥又喜氣。

發糕 甜粿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2.天公生

        天公生祭典在整年的節日中,甚為隆重,供桌分為「鼎桌」與「下桌」;祭品十分豐盛,主要有各式粩類、壽麵、甜塔等供品。

珍珠粩 麻粩

  

圖片來源:鄭玉珍http://jyj.com.tw/網頁圖片

 

3.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台灣有許多寺廟在當天舉行「乞龜」的活動。

乞龜 廟宇乞龜活動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4.清明掃墓

        清明節祭祖掃墓,分為培墓粿、印墓粿兩種,其中新培墓和舊培墓又有差異,前者用的是青色的草仔粿,表達對親人的哀思,後者準備紅龜粿,紅桃粿,有祝賀祖先陰壽綿長之意。

草仔粿 紅龜粿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5.媽祖生

        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天上聖母媽祖的誕辰,從三月初起,各地的媽祖廟及進行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其中以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最為盛大,祭品中除了紅龜粿,紅桃外,也常見民眾購買當地名產奶油酥餅來祭拜。

紅桃 奶油酥餅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6.西港王船祭

        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台南縣西港香,歷史悠久,百年原味,不僅在王船的添載品上有小酥餅二十包,在道是進行登台拜表科儀所準備的供品中,也出現礁餅的身影。

西港王船祭 醮餅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7.新莊大拜拜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印上北縣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朱印的鹹光餅,就搖身一變成了神明點過的平安餅,民眾常陶取福時以增加福分。

新莊大拜拜 鹹光餅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8.中元普度

        中元普度常以供品祭鬼,其中以糕仔最多並將糕仔,壽桃,餅,粿堆疊三四公尺高,做成俗稱為『盞』的各式祭品,希望可使遠方的鬼也可以看到,一起享用盛宴。

民間中元普渡 中元節的祭品堆成『盞』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9.新埔義民節

        新竹新普的褒忠義民廟,為紀念保衛鄉土的客家義勇軍們,每年農曆七月十八到二十的義民節都有賽神豬的比賽,信徒也會以客家風味的番薯餅或竹塹餅來祭拜義民爺。

新埔義民節 竹塹餅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10.中秋節

        以月餅,紅龜粿計土地,拜祖先是由來已久的風俗,象徵團圓的月餅,是最應景的食品,其中以『油酥餅皮』的台式月餅最具代表性。

蛋黃酥 綠豆椪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11.孔子祭典

        國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當天所舉辦的祭孔大典,除了三獻禮,八佾舞外,還有用在祭典上的餅,一個灑上白芝麻,另一個灑上黑芝麻,兩個餅拼在一起,一白一黑通稱為『黑白餅』來祭拜孔子公。

祭孔大典 黑白餅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12.重陽節

        在重陽節登高,吃糕,飲菊花酒是從漢代就有的習俗,而台灣則準備麻糬,甘蔗,柿子祭祖。

重陽祭祖 麻糬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檔資料

 

資料引用:

張尊禎 ,《台灣糕餅50味—舌尖上的懷舊旅行》,台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4月,p.26-30。

 

 

鹿港糕餅的種類

 

        組員們利用週末放假期間,一起去鹿港探訪鹿港的糕餅種類,一般來說,鹿港糕餅可以分為四大類:

 

1.『糕』:

        以米或豆磨成細粉,拌入白糖、香料及其他佐料製造而成,在鹿港鎮上常見的有「鳳眼糕」、「綠豆糕」、「花生糕」、等。

鄭玉珍製作的綜合口味鳳眼糕

 

同學手裡拿的鹿港傳統『糕』點,通常製成象徵錢幣的圓形狀

 

2.『餅』:

        指的是以麵粉當皮,加上其他餡烘烤製成,例如:鹿港著名的「牛舌餅」、「大餅」等。

 

鄭玉珍製作的風吹餅

 

鄭玉珍製作的牛舌餅

 

照片的最左側就是天后宮路邊店家販售的『牛舌餅』

 

3.『粩』:

        將芋頭粉和糯米粉混和搓揉發酵後,放入鍋中炸,在外表裏上麥芽並黏上米、麻、杏仁和花生等,鹿港鎮上常見的有:珍珠粩、米粩、芝麻粩、花生粩等。傳統吃法是放在碗中壓碎後,在泡開水,別有一番風味。

 

鄭玉珍所製作的海苔粩、米粩

 

組員攝於鹿港中山路上的路邊餅舖

 

4.『酥』:

        以麵粉加糖配合其他佐料,在經過油炸,如:鹿港鎮上著名的「彩頭酥」(蘿蔔酥)、「元寶酥」等。

 

玉珍齋製作的元寶鳳梨酥

 

鹿港松本坊的老闆娘親自介紹『蘿蔔酥』的製作

 

資料引用:

訪談鄭玉珍、松本坊等店家口述紀錄整理而成

 

 

鹿港糕餅文化發展背景

 

        鹿港人常說:『富貴三代,方知飲食。』而清代鹿港的糕餅美食,其發展與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鹿港開港後有關。由鹿港可運載貨物達中國大陸對岸的泉州港,甚至北達天津一帶,致使鹿港郊商(指貿易團體)雲集。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時,鹿港所設有八郊,皆是大陸殷商出資,招集對岸商人來鹿港經商,這些商人大都是福建泉州籍,而福建以產茶聞名,而茶與糕點又不分家,故這兩種食品也隨先人入台。

 

        但在清朝時代,一般人的生活清苦,生計以農業為主,多為大戶人家的佃戶,平常捨不得,也吃不起糕餅,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或「孝敬」地主時才會買餅。『糕餅』,在當時對普通人來講是奢侈品,但卻是有錢的郊商、名人雅士交際應酬,贈與親友之間,或贈與官府之間往返的贈品。

 

        並且,至清代後期,鹿港也因為貿易興盛,商人普遍重視子弟的教育,導致當地的文風盛行,一般文人雅士的集會,通常以好茶代客外,通常也會另備糕點一同來招待客人,有名的糕餅師父,如本組研究的鄭槌師父,也因為製作糕餅的精湛手藝,獲得許多名人士紳的爭相傳頌,使得鄭玉珍日以『糕點』立足於鹿江地區,成為文人與士大夫間往來亦常以糕餅為「伴手」(指的是贈品)。可見,鹿港糕餅文化的興盛與當地的貿易、文風息息相關。

 

  

 

資料來源:

1.宋澤萊,《快讀彰化史》,彰化縣文化局出版,1993年7月,p.85-86。

2.王良行主持,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編纂,《鹿港鎮志經濟篇》,鹿港鎮公所,1998年,p.160-161。

3.圖片引用:Goole圖片檔。

 

 

回到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