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計畫簡報作品首頁認識太魯閣族食在好料食指大動聞香而至食在有趣研究過程研究結論

竹筒飯 • 香蕉飯 • 麻糬 • 山蘇三吃

 

課程體驗過程與主廚對話學生心得感想

材料:圓糯米、竹筒、香蕉葉、綿繩

製作步驟:

1. 把圓糯米洗乾淨,泡在水裡一個晚上。讓糯米吸飽水,吃起來才好吃。

2. 把從山上砍來的新鮮桂竹鋸成一節一節的竹筒,洗淨備用。我們請社區的何光男伯伯帶我們到山上砍竹子時,何伯伯告訴我們,做竹筒飯的竹子選的是一年生的桂竹,直徑大約34公分的竹筒大小剛好。

3. 把泡好的糯米放進竹筒裡約九分滿,並在竹筒裡加一些水,再用香蕉葉和綿繩把竹筒的開口封起來。現在為了方便也有人改用耐熱的袋子和橡皮筋封口。

4. 把裝好的竹筒飯整齊的直放進大鍋子裡排好,再在鍋子裡加水到九分滿。蓋上鍋蓋大約煮一到二小時以後就有好吃的竹筒飯可以吃了。

5. 香噴噴的糯米在竹筒裡面,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吃到呢?原來吃竹筒飯也有技巧喔!王利蘭阿姨教我們握住竹筒開口的那頭,把有竹節的那頭用力往地上敲,剝開 裂成兩半的竹筒就可以享用了。王利蘭阿姨也提醒我們先不要拆開香蕉葉,飯才不會撒出來。

6. 剝開來的竹筒飯在糯米的外層包著竹子的薄膜,吃起來方便不沾手,聞起來有清淡的竹香,放進嘴裡細細咀嚼,糯米和竹香混合成香甜的滋味。竹筒飯攜帶方便,以前的人會帶著上山工作或打獵,無論是單吃或加上配菜都令人有滿足的感覺。[up]

與主廚的對

1. 竹筒飯的竹子需要多少?要用哪種竹子?需要保留竹子的長度是多少?竹子該如何切?

想要吃竹筒飯時,首先就要準備竹子。竹子的數量要看人有多少,準備的竹子也可以多一點,免得吃不夠。

我們用的竹子大部分是桂竹,盡量選擇不太粗也不太細的竹子。因為竹子的節有些長有些短,所以保留的長度都不一樣。竹子要切成一邊有竹節,一邊沒有竹節, 才可以從沒有竹節的一邊裝米。

2. 竹筒飯需要幾公斤的米?要用哪種米?米需要做什麼處理嗎?

米的數量也是要看人數來準備,例如升的米大概可以做五十根。大部分竹筒飯用的米都是糯米。米拿回來後要先洗過、泡過,米浸泡的時間差不多是4個小時以上。

3. 要用哪種葉子?葉子需要做什麼處理嗎?(例如:浸泡)

我們傳統上比較常用香蕉葉,它的功能主要是用來包覆竹筒的開口處,可是現在比較少用葉子,比較常用小塑膠袋。

葉子的處理步驟要先清洗過,然後再用熱水川燙,最後再剪成剛好可以覆蓋住開口的適合大小(大概5cmx5cm)

4. 竹筒飯在煮的過程還需要注意什麼小細節?需要加什麼調味料?

之前比較傳統的方式是用手把米直接裝進竹筒裡,這樣子比較快,但如果不趕時間的話,可以用湯匙裝。現在我們一般是用煮的把竹筒飯煮熟,這樣會比較好一點,米隔著很厚的竹子,如果用蒸的話,所花費的時間是比較長的,所以我們比較常用煮的。在煮竹筒時的水量大概要八分滿,不能超過竹筒的位置,如過在煮的過程中水量有減少,那就得持續的加水。

傳統的竹筒飯通常都是原味的,除非是說是自己想要做創意料理或增加口味,如果想做鹹的,可以加一些蝦米,像如果是紫米的話,可以做成甜的,可以加一些紅豆、桂圓,不過一般我們做傳統的竹筒飯是不加調味料的。

5. 竹筒飯是甚麼時候吃的?誰不能吃?

竹筒飯的吃法,就是把有竹節的地方,用力的往地上敲個幾下,敲到有裂縫的時候,就把竹子掰開,就可以吃了。

傳統上是在有慶典、祭典或獵人要上山打獵之前的時候,大部分會把它當作中午餐點來吃。現在的話,不管是慶典或什麼時間都可以吃,想吃的時候可以吃,任何時間都可以做。竹筒飯平常沒有規定誰不能吃或誰可以吃,因為竹筒飯是很平常的東西,只要是想吃的人都可以吃。

6. 竹筒飯的由來?

以前我們太魯閣族要上山狩獵的時候,因為怕獵人們打獵時會肚子餓,而當時又沒有像便當一樣方便的東西,所以婦女們就想出用竹筒飯來當便當的方法。竹筒飯不但方便攜帶,而且也方便食用,只要敲一敲就有飯吃了。 [up]

學生心得:

王郁軒:
        我覺得竹筒飯和其他食物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的外觀。一般的飯都是直接裝在碗裡,可是竹筒飯的飯是裝在竹筒裡。雖然竹筒飯吃起來沒有很重的味道,但口感不一樣,而且它吃起來也很特別,飯外面有一層膜包住,所以吃起來是裡面黏黏軟軟的,而外面的膜摸起來不會黏,咬的時候有點硬硬的。我吃過的竹筒飯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傳統、最原味 、什麼都不加的竹筒飯。

高婷萱:
        今天做的竹筒飯是大家辛辛苦苦做出來的,請大家要珍惜。 要記得「粒粒皆辛苦」,用愛惜的心把竹筒飯吃光光。

吳彥柔:
        我要感謝的是何伯伯,因為他今天帶我們到山上採竹子鋸竹筒,為了砍竹子他的手還被割到,還有流血,所以我要感謝他,希望他的手能快快好 起來。[up]

參考資料:
1. 2011.04.22
,花蓮縣萬榮鄉見晴國小,新白楊文化資訊社竹筒飯製作體驗課程。
2. 2011.05.26,花蓮縣萬榮鄉見晴村,訪問溫秀數女士、王利蘭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