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回簡報頁 回歡迎頁 回首頁 大會網頁
研究團隊 常見問題 聯絡我們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霞海城隍廟歷史文化
歷史歷年表
年份 事件
1821 百名泉州同安人,搭船遷移至台北艋舺,新移民中的其中一位商人陳金絨,在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鄉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該地同安人祭祀。
1853 艋舺發生分類械鬥頂下郊拼,衝突中,含蓋著晉江、惠安、南安這三個縣的泉州三邑居民,設計焚燬安溪人信仰的艋舺祖師廟並穿越,急速發動突襲,聯手攻擊同安人。落敗的同安人,遷移至大稻埕避禍。當時從動亂中僥倖保存的城隍神像,於遷徙大稻埕後仍祭祀於陳家。
1856 大稻埕的同安人開始籌建城隍廟。
1859 經林佑藻、陳浩然與蘇斐然等人的資助城隍廟正式完工。該廟因南街街道狹窄因素,廟埕與廟殿均十分擁擠。不含前方廟埕,該廟僅只有46坪大小。
1879 該廟第一次大規模祭典。
1896 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台灣總督府曾明令禁止該祭典舉行。
1898 台北發生瘟疫,為避免引發民怨,總督府才又再度開啟祭典。
1937 因為二戰爆發後與國民政府集會限制因素,加上城市都會的時代變化。該祭典規模不再如以往盛大。不過,每年農曆5月13日仍有不少道教信徒參與該祭典。
1985 台灣內政部明定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
1996 結合年貨大街的活動,讓該廟成為迪化街的觀光重點之一。
2012 至今,台北霞海城隍廟不論在假日或在平時,依然熱鬧非凡,許多虔誠的香客前來。

城隍廟祭

大稻埕是清末、日治時期台灣最繁華的都會,當時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地方經濟繁榮,店家都有能力支 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 日治初期,殖民地政府曾禁止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由於發生瘟疫之故,為祈求神明保佑,才予以開禁,繼續舉辦中斷了多年的迎神鎮煞廟會活動。 霞海城隍祭典,為日治時期北台灣第一盛事,「5月13人看人」指的就是大稻埕在慶典期間,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

霞海城隍廟是大稻埕香火最盛的寺廟,為什麼會稱為「霞海」?據說是因為神像由福建泉州同安移民,從同安的下店鄉城隍廟奉請而來,當地又稱「霞城」,城隍廟建於城南的「臨海門」一帶,因此人們就稱神像為「霞海城隍」。 今年霞海城隍文化祭的活動主要包括農曆5月6日放軍安五營、11日暗訪夜巡、13日遶境遊行、18日收軍回廟並進行犒賞,並從5月1日起開始至5月19日止,有高甲戲、歌仔戲、布袋戲、陣頭大匯演等,連續19天,天天都有精采好戲的演出。

列印模式 轉寄給朋友 預覽該文章的PDF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