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回簡報頁 回歡迎頁 回首頁 大會網頁
研究團隊 常見問題 聯絡我們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迪化街起源

迪化街位於台北大同區台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就空間位子來看,迪化街也是大稻埕的一部分,為大稻埕商圈最重要的市街,長約800公尺。迪化街也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從清末至今它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至今一直保有原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

18世紀中期,漳州人與泉州人移民定居至臺北艋舺,與當地的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大增,艋舺因而大為興盛。1853年泉州同安人,舉家從艋舺遷徙至大稻埕經商。1879年台北府城正式開府並成為台灣首府後,大稻埕的茶葉,稻米,樟腦,中藥,已是台北的遍佈洋行、店舖、商家的重要聚落,與艋舺不相上下。之後劉銘傳又於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台灣第一條鐵路,則正式確定迪化街的台北商業樞紐地位。

1900年至1945年,結合南北貨,布市,與藥商的迪化街已是全台北,甚至全台灣商業最為興隆的地方。

年份 事件
1850 迪化街初建
1879 台北府城正式開府並成為台灣首府。大稻埕的茶葉,稻米,樟腦,中藥,已是台北的遍佈洋行、店舖、商家的重要聚落佈洋行、店舖、商家的重要聚落,與艋舺不相上下。
1891 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台灣第一條鐵路,則正式確定迪化街的台北商業樞紐地位。
1895 台灣日治時代的開始,迪化街一帶因市區改正後命名為「永樂町通」。
1920 末期至二戰前,為迪化街最鼎盛的時期。永樂町也因此大量興建新的樓面建築,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表現與比例均衡。大戶家族興建,鐫刻家徽式浮雕裝飾的富麗堂皇巴洛克式建築也不在少數。
1945 二戰結束,台灣的中華民國時代開始。本來名叫「永樂町通」的商圈,也回復民間俗稱。
1947 迪化街正式命名。台北街道全面更名。新街道命名的原則是將台北市方位投射於中國行政區的方位。因迪化街位於台北市的「西方」故以當時中國最西方的新疆省會迪化為名。
1970 迪化街因台北市商圈東移,也因該街腹地狹窄,已難負荷台北市龐大人口的商業機能,於是該地的大多數民間企業總部紛紛移出。之後的迪化街除了仍有的批發南北貨,中藥,與部分布匹生意外,其商業規模已無法與台北其他地方的新建公司大樓建築、商業門市或大商圈相比。
1973 因應時代所趨,台北市政府開始研擬迪化街商圈的都市更新計劃。該計劃主要做法是將7.8m寬的迪化街,拓展到20m寬的迪化街。根據該拓展計劃下,所有迪化街的古老建築將全數拆除
1978 在拓寬道路即將執行的前夕,引發各界對此歷史街區保存與否之爭議。
1988 迪化街私人建築拆除期限將屆,7月間由民間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聯合當地居民、台北市民和專家學者發起「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搶救大稻埕傳統聚落。
1995 由於樂山文教基金會和居民抗議的努力和堅持,迪化街終於免於拆除的專用區計劃拍版定案。
1996 迪化街成為台北最古老的街道。台北市政府於農曆春節前舉瓣全台灣首創的「年貨大街」活動。
2005 迪化街共有一百多家的紡織公司、三百多家布行、二百多家中藥材鋪,年產值則超過了30億美金。
2012 至今,迪化街每到農曆春節前夕,仍然是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年貨大街。
列印模式 轉寄給朋友 預覽該文章的PDF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