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緣起 / 關於高雄鐵道 / 高雄鐵路地下化 / 施工進行式 / 歷史保留 / 問卷調查 / 參訪體驗 / 團隊介紹 / 專題簡報
高雄鐵道歷史地下化需求地下化計畫更迭心得分享

高雄鐵道的歷史

☉清代開始興築

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最早主張台灣要興建鐵路,遂獲得李鴻章的贊成,但之後福建巡撫丁日昌因財政困難,未能付諸行動。在1887年(光緒13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軍事考量下,開始興建鐵路,於同年6月9日在台北城東設立「台灣鐵路商務總局」。

至於高雄鐵道的部份,高雄舊名為「打狗」。在1895年(光緒 21年),台南至打狗間有輕便鐵路完成。1897年(光緒 23年)鳳山至鹽埕埔間的輕便鐵路完工。以當時歷史意義而言,為台灣首創的鐵道工程,亦為清廷學習西方現代化與工業化起步的具體表現。

☉日據時代漸有雛形

一次中日戰爭也就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日本人依約前來接收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派臨時鐵道隊長小林技師調查台灣鐵道。1898年(明治31年),總督兒玉源太郎開始籌劃鋪設台灣南北鐵路。隔年五月,以基隆、打狗做為南北起始點,分段各自施工。1900年設立打狗停車場(現高雄港站),從打狗停車場一路沿著打狗山邊往北修築鐵道到左營舊城,再延伸到楠仔坑,往橋仔頭方向興建鐵道。台南到打狗的鐵道在1900年(明治33年)完工。在1908年(明治41年),基隆到打狗404公里長的縱貫鐵道全面通車,是現代縱貫線的前身。

☉鳳山支線

貫鐵道台南到打狗之間通車後,為日本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於是於1904年(明治37年)開始規劃以打狗停車場為起點,往北東經打狗川(愛河舊稱),通過三塊厝的北面,往鳳山街的方向延伸,經牛潮埔溪、曹公圳,到九曲堂。1907年(明治40年),開始修築打狗到九曲堂的鐵道,全長約17.4公里。隔年完工後,稱之為「鳳山支線」。鳳山支線沿途上有三塊厝、鳳山、後庄、九曲堂等四個停車場。

☉高雄新驛設立

西元1902年日人將打狗改名為高雄。打狗停車場因糖廠運輸量提高,使得停車場不敷使用。於1908年(明治41年)進行新停車場新建工程,同年完工使用。縱貫線鐵道、鳳山支線與高雄港形成綿密的運輸網絡,高雄港在1916年(大正5年)成為第一大港。港口蓬勃發展,人口急速增加,1924年(大正13年)高雄郡改制為高雄市。為達三十萬人口的都市計畫,大港埔庄將設立高雄新驛,以運輸旅客為主,高雄驛(今高雄港站)則以貨運為主。   

☉未來高雄鐵路

在高雄縱貫線所走的路線,從橋頭仔,往南延伸經舊城(左營)、鼓山、三塊厝、高雄新驛、鳳山、九曲堂。過下淡水溪後,則為屏東線。未來從新左營往南,到鳳山這一段,鐵路將全面地下化,為高雄鐵道立下新的里程碑。

☉資料來源

許玲齡(2007)。繁華落盡--話三塊厝火車站。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戴震宇(2002)。台灣的鐵道。台北:遠足文化。
戴震宇(2001)。台灣的老火車站。台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