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廣播
新時代的網路廣播與數位廣播(DAB)

除收音機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收聽廣播?什麼叫「線上收聽」?

       過去廣播只能從收音機裡收聽,節目播出的時間如果我們剛好沒空,那就很懊惱的只能錯過了。現在的科技進步,除了收音機之外,大家還可以從電腦、手機、MP3上收聽廣播。

      「線上收聽」是指我們可以從電腦上利用網路來收聽各電台的節目,除了可以立即收聽到廣播電台正在播出的節目之外,有些電台會將播出過的節目鏈結到網站上,聽眾就可以利用自己有空的時間上網收聽節目。

除收音機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收聽廣播?什麼叫做「線上收聽」?

台灣的網路電台可分為哪些呢?

        1.  線上收聽電台(Live):這是指傳統電台的線上播音,也就是廣播電台在播放節目的同時,直接透過音效壓縮的技術,將聲音內容轉換為數位音檔後,再運用網路傳送,台灣目前有提供線上收聽的電台超過三十家。

           2.  網路播音電台(Audio On Demand):為服務網路族而專門設計製作的廣播節目,或者是傳統電台將已經播過的節目音檔用相同的方式傳送到網路,雖然是純粹透過網路傳送節目,但是其節目內容及聲音品質並不比傳統電台遜色。台灣目前有提供網路播音的電台超過二十家。

台灣的網路電台可分為哪些呢?

什麼叫做「網路電台」?

       所謂網路電台,是指一般的節目製作單位與電信業者合作,使用目前網路上最新、最普及的串流技術(StreamingTechnology),讓聽眾邊下載檔案邊收聽節目。

       由於透過網路傳輸,因此網路頻寬的大小將決定收聽品質的好壞。這些節目多半是將音檔存放在網路上,聽眾可以隨時點選收聽,不受時間的限制。 

台灣的網路電台可分為哪些呢?

『廣播』和「網路廣播」有什麼不同?

       傳統廣播利用電波發射節目音訊,讓聽眾利用一般收音機即時接收,因此必須依照節目播出的時間才可以收聽到想要聽的節目。而所謂網路電台,並不透過廣播發射機,而是將節目音訊檔儲存在網站上,聽眾須利用電腦和網際網路連線才可以收聽,但是不受時間限制,可隨時點選收聽想要聽的節目。

為什麼收音機只有聲音沒有畫面? 

       傳統廣播使用的頻寬較窄,播出的只有音訊,沒有視訊,所以只有聲音而沒有畫面。

為什麼收音機只有聲音沒有畫面?

什麼是「數位廣播 DAB?

       數位廣播(DAB)指的是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數位音訊廣播),這是歐洲發展出來的一種數位化廣播的規格。目前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採用這種規格,包括台灣在內。

       DAB是繼AMFM之後的第三代廣播傳送技術,除了可以使聲音品質大幅提升,媲美CD音質外,還可以傳送圖、文、影音等資訊。因此也有人說,DAB是「可以看的廣播」。

DAB可以在山洞裡聽到嗎?

       打個比喻,即使在大白天,我們進入山洞後,如果沒有手電筒或發光源的話,還是會暗得伸手不見五指。DAB的電波和光的特性類似,進入山洞後信號就會衰減到無法收聽,除非在山洞外架設天線,用輸送線將電波訊號引入山洞內。

       數位音訊廣播(簡稱DAB)是一項新的廣播傳輸技術,它使用的是一種超短波也是一種直線波,由於超短波特性是當它遇到山或是水泥建築物都會被阻擋,也無法進入山洞裡,所以,我們在山洞內當然就無法接收到數位廣播的訊號囉!但因為數位廣播可以進行同頻廣播,補救的方式是,如果在山洞內加裝小型發射機(也叫做填補器),便可以在山洞內收聽到跟山洞外面相同的廣播。

DAB可以在山洞裡聽到嗎?

數位廣播跟AMFM的廣播有什麼不同?

      DAB和傳統的AM、FM廣播比較,主要的不同點為:

1.DAB的音質清晰,媲美CD。

2.DAB可以傳送與節目相關的圖文資訊,為聽眾提供更完整的服務。

3.DAB的頻寬比傳統廣播寬許多,可以根據節目性質,將一個DAB頻率切割供多套節目同時播出,將使無線電波做最有效率的應用。

4.DAB還可以利用頻寬傳送與節目無關的圖文影音資訊,例如:金融資訊、交通資訊、教學資訊等,形成新的商業營運模式。

5.在AM、FM廣播中,鄰近地區的收聽頻率必須不同,才可以避免同頻干擾。但是,DAB可以利用衛星校準技術建立單頻網,讓聽眾在長距離移動收聽時,可以使用同一個頻率收聽廣播節目,十分方便。

數位廣播跟AM、FM的廣播有什麼不同?

從電腦線上收聽廣播節目要不要錢?

       那要看提供節目的人有沒有設限制。一般來說,廣播電台將節目連結網路,目的是提供聽眾另一種收聽的方式,多半都不收費。至於網路電台,由於提供特定的節目或是音樂,有些就會向聽眾收費。製播廣播節目所需要的人力其實並不複雜,主要還 是要看電台經費充裕與否和視實際情況需要而定。

從電腦線上收聽廣播節目要不要錢?

資料/圖片來源:李建榮 (2006),小小廣播天地,1版,台北: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頁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