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地區降雨集中且地勢低平,因此易有水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進行一連串的工程或計畫來提昇城市防洪的能力。
以下為常見的工程作法:
滯洪池
滯洪池是以開闢人工湖的方式,先將過多的水暫時存放再緩慢排出,可減輕排水道的負擔,這樣的池塘或人工湖就為滯洪池,例如:本合里滯洪池與愛河之星如意湖。滯洪池的開闢多選擇於低窪地,可減緩水患的發生、調節流速和沉澱泥砂…等,並兼顧了生態的作法,除防洪外,也可發展為觀光與休憩的好處所。
目前高雄地區的滯洪池的規模都還不夠大,但未來將持續規劃,滯洪池將作為高雄都會區未來整治洪水重要的一環。
溼地
國際溼地公約(RAMSAR)對溼地所下的定義:「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由沼澤、泥沼地、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的海域。」
溼地具有調節洪流、提供生物水源、補充地下水、防止海水入侵、保護海岸、儲存養分、保存沖積土、淨化水質和清除污染物、產生能源、孕育資源、利於水上運輸、保存基因庫、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豐富景觀、教育大眾、提供休閒、調節區域生態系等功能。
溼地在水患防治中是極為重要的,若能將溼地美化為公園,將可兼具休憩功能,例如:檨仔林埤溼地公園。高雄縣市目前聯合推動的溼地生態廊道計畫,結合高雄地區的主要溼地,將使自然生態保育更加完整,也更能充分發揮防洪的功效,以保障人民的安全。
河堤
河堤是築於河岸旁,為防範水患並保護週遭地區的建築物。在大高雄地區,已漸漸將河堤改變為人與水共存的親水空間,不再像台灣北部地區仰賴堤防防止河水氾濫,高大的堤防雖然阻擋了洪水,卻破壞了美觀,更讓民眾與水的距離拉遠了。高雄地區的河堤漸漸朝向社區公園發展,例如愛河河堤公園,已經成為居民休憩的好去處。
清淤
興建防洪措施後,也必須做到定期清淤這項步驟。滯洪池、排水溝等具有蓄水、排水等防洪功能的設施,在經過豪雨或大水流經後,泥沙會殘留於底部,並且減少蓄水的空間,阻礙下次排洪,因此定期作好清淤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的,不僅可防範好下一次的豪雨大水,也可讓防洪的措施得以延長壽命而繼續的使用。
經濟部水利署推出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為改善各縣市低窪區和都市計畫內易淹水的區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將編列經費進行排水整治,並辦理疏浚清淤計畫。
結語
水患防治是必須不斷推動的,政府的努力、民間團體的推廣以及民眾的配合,都將是水患防治推動最大的動力來源。此外,發展出休閒遊憩並兼具防洪蓄水的親水空間也是持續推展的重大目標。
撰寫人:郭倩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