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age Image

牯嶺街小劇場內

 

 


 



牯嶺街小劇場訪談

受訪者:郭鎮維(牯嶺街小劇場節目經理)

訪談時間:民國97年2月17日


訪談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陳:請問牯嶺街小劇場的藝術型態與其他大型劇院的不同處?例如「紅樓劇場」。
郭:你們有來這看過戲嗎?其實裡面的座位很少,那演員跟觀眾之間的感覺很直接,跟一般在戲院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譬如甚至有可能只是我跟你講話這樣的距離在作演出,跟我們在一個很遠的距離去看演出是不一樣的,而這就是這個劇場較獨特的藝術形式的魅力,那這邊的空間其實也不只是只有劇場而已,它還有二樓的藝文空間、視聽是跟會議室,還有三樓的排練場,這些空間的運用其實是比較自由的,但是主要會形成牯嶺街小劇場還是一樓這個戲劇場比較特別這樣子,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嗎?
陳:嗯,有…所以它就是觀眾跟演員比較容易親近就對了。
郭:對。
陳:那你覺得說像牯嶺街小劇場,在牯嶺街這條街上面,它的定位是什麼?
郭:它其實,就站在這個小區塊的定位,它比較沒有這樣地區的定位,它比較像是一個…嗯(陳:文化的…)更大一點的定位,甚至是中正區、台灣甚至是亞洲這樣才能做定位,因為它是表演型態其實就台灣而言,它是很特別的,甚至我比較熟知的一些:賴聲川、金士傑,他們也都是從小的劇場開始演出才慢慢的演進到大劇場,甚至是電視劇、電影;那,所以它的定位不會只是在這條街上的意義而已,那如果說你要把它硬是定義在這條街上的話,那就是這條街的鄰居。
陳:那沒有所謂的什麼,嗯…它是這個區塊的藝術指標嗎?沒有。
郭:應該說中正區這個區塊,那如果說是這個區塊嗎?應該說是嗯…更豐富這邊這個區塊的一些藝術的據點,像是南海藝廊,楊英風美術館跟在前面一點藝教館之類的一些地方,甚至是兩廳院,應該是自由廣場還是中正紀念堂,反正就是那個兩廳院,而這個地方就是這個很特別的氣氛在這個區塊裡面,那牯嶺街小劇場在這個裡面其實是一個很重要一個地位,因為它可以說是一個很特別的藝術型態在裡面。
吳:剛才第一個問題,如果從內容方面來看的話,你覺得會跟大型的劇院,就是表演內容,會不會有什麼差別?
郭:表演的內容嗯……當然會有差別,因為其時嗯…這邊有很大的實驗性,那它……你們看的比較大型的劇場距離比較遠,它必較不可能演員直接核觀眾下來作互動,甚至是有身體的接觸,你有看過電影裡會跑出人來嗎?或者是…
那只是恐怖片而已。但這邊是有可能形成這樣的演出形式,就是演員直接到你面前跟你做一些肢體語言或是什麼樣子的一個互動,都是有可能的,這當然是跟一個觀眾跟演員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關係存在。那就是最大的不同。
陳:您是這邊的一個員工嗎?
郭:我這邊的職稱是節目經理。
陳:您在小劇場工作的感覺嗯..是不是常被藝術薰陶?
郭:這比較像個人感受的問題,不是嗎?那當然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是理所當然一定會被薰陶到。因為每天就是會有進進出出的藝術家或是表演者,他們都是非常具有藝術性甚至他們的個人作品、演出,都是很有藝術的感覺,那所以薰陶,應該說是受影響吧,對,就會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陳:那..你就是作為一個節目經理的話,會不會在運作或經營上遇到一些困難的地方?
郭:困難是一直都有,因為我們這個環境其實,說真的台灣的藝文環境沒有這麼的優渥給這樣的藝術形式,甚至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所以,藝術方面的工作在台灣大致上都有一些困難的變數,甚至是很有名的人。
吳:現在牯嶺街一年大概有兩次的創意市集,你們過去有沒有與他們接觸的經驗?
郭:我們一直是掛協辦的地位,因為我們其實嗯……創意市集是里長主辦的活動,那第一屆是南海藝廊,再來都是里長在作主辦,那小劇場在裡面的地位其實是處在一個比較協辦的地位,因為說真的他們時間總是沒有很快的確定,那我們這邊演出的場地,我們常常會有很多的演出,它大概是一年前便定好的時間,所以一年前就定好的時間,然後如果你今天跟我們說下個月幾號要做這個活動,我們當然不可能跟你配合太多的活動內容,因為實在是太晚了,所以以前一直到現在大多都是借他們場地,參觀或是進來借廁所,有時候,我們還是有提供些街頭藝人的部分,在市集內作定點或是走動的演出,去回顧市集活動內容,我們原則上是這樣做一個配合,當然以後、未來有計劃有更深入的合作,但還是未知數。
陳:那你對小劇場未來的期許是什麼?
郭:我嗎?因為其實就小劇場而言,藝術上是有個比較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政府並沒有很重視這個事情,它不可或缺的地方在於就是如我剛才所言:你看到的那些大人物都是從小劇團開始做起,如果今天整個藝文環境少了小的東西給大家作,那要直接跨越到那個地方去嗎?我們就一直在消費我們看到的所謂大師,但是我們沒有更多的一些藝術養分來充實或是培養後面的人才,或是讓更多人看到藝術的東西,那這樣就是一個死掉的循環;就外面一些發光發熱到一個程度,而後面的人死掉,台灣的藝文圈就這樣結束了!所以我會覺得說,我的期許是:小劇場它變成一個藝術發展的中心或是應該是說一個小小的土壤,就是讓大家來這邊創作,讓更多實驗在這邊發聲,它才可能慢慢的茁壯,不給它生出來,它就不可能長大,所以小劇場它就是要被放在這樣一個定位,而且是具有很大的開放性,開放給更多的藝術家去做這樣一個事情,不然就是公部們或是政府部門有更多的支持,制定文化政策的人:文化局、文建會,所謂跟文化有關係的人,真的是懂文化的人。
陳:之前林懷民說政府部門對文化的補助很少,像雲門舞集一年的補助預算只有一億多元,你覺得小劇場有沒有類似之問題?
郭:像雲門有他們經營上面的困難,那它比起其他藝文團體現在運作算已經相當不錯了,他們有知名度,他們的藝術型態也被認同所以也造成它許多國際上的支持,就他們現在的地位,甚至他們有一些開班授課,雲門舞蹈教室……等等一些額外收入,繼續經營他們的東西,而且他們的品牌,現在也是非常的明確,所以就雲門來說其實問題並不大,今天就有看到一些個人新聞部落格說:如果他們的問題只是屋頂漏水的話,其他藝術工作者根本就是沒有房子可以住…(陳:無家可歸就對了!)對,所以這就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所以你覺得政府應該做些什麼,讓這些藝術家有房子住,而不只是去補漏水?
陳:所以這邊就只有提供場地而已,你們有沒有自己的劇團?沒有?
郭:其實,你知道這邊的組織型態嗎?(吳:就是劇團經營,之前就是趙自強的如果兒童劇團,然後現在是…)身體氣象館,這邊其實算是是公辦民營的情況,就是台北市文化局的場地,但委託給一個外面團體經營,但之前團體經營會有一個比較詬病的地方──就是給他們自已的團體在使用,譬如:他們有演出,他們會來這演出,來這排練,他們會來這裡辦公,但都是辦他們私人的公或是來這裡放道具;也就是說──這是他們的辦公室、倉庫、排演場以及演出場地,就是一個私人場地只是每天會開門或只是外租,而現在比較開放的地方是身體氣象館沒有自己的團,但由一群委員很熱心的想要去承接這塊地方,以前的團長是王墨林,包括這裡一切人事、演出都是以牯嶺街小劇場作出發。
陳:所以你們這邊檔期算很滿了?像剛才說一年前就要預定了。
郭:以一樓的小劇場而言,其實作小劇場的人,他們比較有夢想,對於這種創意投注很大的熱情在裡面,因為來這邊演出不會賺錢,幾乎沒有,所來這裡只是一付諸熱情與熱誠在這裡,以及表現自己創作給別人看到,而且這邊的設備也能足夠他們發揮,不必再去皇冠小劇場(註1),雖然皇冠小劇場場地較這邊大,座位也較多,但設備相較下比這邊老舊,而且租金昂貴,他們做的演出支出無法平衡,在那如果不是場場爆滿,就絕對是賠錢生意。
陳:所以現在這邊收支狀況如何?
郭:平衡。但是還是很辛苦,雖然文化局為這裡的擁有者,但是他們並沒有投注太大的心力在此,所以我們甚至要發展些較能賺錢的事情,才能維持這邊的收支。
陳:牯嶺街這的特色就是舊書攤跟南海藝廊,你們有沒有跟他們有些接觸?
郭:其實跟南海藝廊比較有接觸,因為他們有時也有演出需要場地,或他們的靜態展覽,我們有時也會有展覽,有時會互通有無的狀況行成一些交流;但是在舊書攤方面,他本身是牯嶺街最原始的特色,但是沒有跟牯嶺街小劇場本身的定位沒太大的融合,所以目前比較少見,未來不一定……

(註1)皇冠小劇場:位於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民國73年12月3日啟用,現今隸屬皇冠藝文中心。    

訪談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