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Page Image

牯嶺街街景

 

 

"—而這些過去的畫面儘管動人,我們仍然能夠為這條街道創造更為突出、新穎的未來。牯嶺街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靈魂,正在這個身軀之中,等待蛻殼新生……"
 



沿革--歷史中的牯嶺街

 

    牯嶺街一帶位於台北府城南門以外,遠離大稻埕、艋舺等繁榮地區,在清朝統治時期的開發並不特別興盛,除了街屋外沒有特別重要的建築。直至日人開始殖民統治,以台北為開發中心及殖民政府的統治中樞所在時,對台北之開發、建設資源投注遠超過其他都市,城南一帶的建設始受注意。

    日人在拆除大部分清朝留下的街屋、官署後,開始建設屬於日人的機關、住宅。總督府、台灣軍司令部、台北市役所、最高法院、測候所、刑務所、中央研究院等重要機關皆座落於城區一帶,台人開發較盛的大稻埕、艋舺則幾無日人機關。而後,隨著來台日人與日俱增,住宅愈顯不足,城內住宅的房價難以負荷,於是屬於日人的住宅、民生設施如市場、郵局等開始在城西一帶開始興建,西門町於是興起,各種設施節比鱗次。

    當西門町一帶的擴展到達淡水河岸後,便分別向南、北兩方向發展。在兒玉町、千歲町、佐久間町等地區,1901年,城南幹道(今南海路)開始興築,南昌路上的樟腦工廠、為工廠職員設計的一個街廓的宿舍與隨之而來的住宅群等,都顯示了城南一帶的開發已經開始;1910年左右,住宅開始大量的擴張,新榮町、兒玉町、千歲町等區興建許多的日人住宅;1914年,兒玉町設立總督府專賣局後愈漸繁榮,除了專賣局宿舍外,也有屬於兵營或高級官員的宿舍,如陸軍長官官邸等。直至日治時代末期,住宅群的分布已擴張至新店溪畔的川端町,繁榮情形可見一斑。

    南門町、龍口町與佐久間町(即今牯嶺街)等區域則是文教中心。此區首先分布的是陸軍與軍官住宅,而後因軍事關係設有衛戍病院、舊慣調查課等建築,繼而開始興建學校,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第三小學校、林業試驗所(今植物園)、建功神社、教育會館、商品陳列館等文教機構皆集中於此區。在住宅方面,這一帶的住宅區並不大,大多集中在城邊與第一中學附近,興築的宿舍則多屬於高級官員或是教職人員使用。

    在戰爭結束、台灣為國府接收後,牯嶺街一帶所居住的殖民政府中高階日籍官員在返回日本之前,由於不願放下身段出外求職,遂以販賣家什的方式籌措生活所需的費用與處理多餘的物品,牯嶺街因而成為著名的跳蚤市場——我們不難想像在官員的若干家什之中會有些價值不菲的書籍。而後,牯嶺街成為一條以集中舊書而聞名的街道。在〈建中青年〉第96期的〈校史稿〉中曾引述這樣一段:「置身舊書攤中,就如同置身在地下道;遇到陰天,更像在防空洞裡。又矮又簡陋的帳篷連綿『七百里』……那身高一百八十多的,一鑽進去就永無抬頭之日。」從此段文字中,或可想像當時舊書攤的集中、繁盛。

    1972年,台北市政府為了整頓交通秩序與美化市容而將牯嶺街的舊書攤拆除,改為集中安置於光華商場。牯嶺街上密集的舊書攤逐漸消失,留下的舊書店也愈顯稀少,牯嶺街逐漸褪去光環及注目而回歸平淡,目前我們已難以在牯嶺街上想見當時情狀。

    1995年,位於牯嶺街5巷2號的中正二分局遷至南海路與重慶南路口的現址,於是原建築移交予台北市新聞處管理。而後,劇場界工作者如鴻鴻、陳梅毛、江世芳等人積極運作,組成小劇場聯盟,希望這棟建築能夠規劃為劇場之用。過了一段並不算短的日子後,它終於在文化局的規劃下於2001年成為「中正二分局小劇場」,並開始進行對外公開徵選委託營運管理單位的作業,隨後由趙自強所經營的如果兒童劇團掌管營運,並易名為牯嶺街小劇場,於2002年3月起對外開放,為國內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之表演場所,亦為北市首件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在如果兒童劇團的管理於2005年6月結束後,自該年7月起,經營者為前衛劇場工作者王墨林的身體氣象館。

    2000年,由於對往年舊書攤大量聚集、盛極一時景象的懷念,牯嶺街一帶的居民及社區發展協會做出努力,舉辦「重溫舊書鄉——牯嶺街書市」的活動,三年後,第二屆的牯嶺街書香市集也順利舉行。而在第三屆舉辦時,除了原先發起的居民及社區發展協會外,南海藝廊與牯嶺街小劇場等藝文機構也投入資源參與活動,2005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於是有了突破:這一次的市集,除了是首次以封街方式舉辦外,也有銷售少量手工製作的創意商品的攤販加入,更有多所大學戲劇社團的街頭表演。而後,隨著每一年都不盡相同的主題展覽及不斷擴大的規模,牯嶺街創意書香市集也得到愈發廣大的注目,為牯嶺街添增兼具懷舊與創新、大膽的色彩。

    百餘年來,牯嶺街的身分、意義不斷的隨著時代環境而有所變化,從官員宿舍與住宅區、舊書攤集市到前衛劇場的所在地……,這些身分儘管有些已然成為過去,卻仍然留下痕跡讓我們得以追尋、懷想;不過,這些過去的畫面儘管動人,我們也還能夠為這條街道創造更為突出、新穎的未來。牯嶺街是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靈魂,正在這個身軀之中,等待蛻殼新生……


:今牯嶺街所行經的地區約位於當時佐久間町一帶,佐久間町之名係為紀念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而命名。

  1. 〈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系,2000年http://www.bp.ntu.edu.tw/bpresults/jhouse/
  2. 台北市路街史
  3. 〈 建中青年〉第96期〈校史稿〉,鄭維中
  4. 〈追尋那黃金年代〉,2004年,李志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邦研究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