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生態

紅樹定義

台灣紅樹

水筆一生

水筆一年

生存法寶

紅樹效益

鳥類生態

鳥類剪影

蟹類生態

蟹類芳蹤

其他生物

 
 
 
 
 
 
 
 
 
 
 
 
 
 
 
 
 
 
 

 

  1.大白鷺 2.中白鷺 3.小白鷺 4.蒼鷺 5.夜鷺
6.喜鵲 7.大卷尾 8.八哥 9.青足鷸 10.鷹斑鷸
11.磯鷸 12.濱鷸 13.埃及聖鷺 14.白頭翁 15.珠頸鳩
16.白脊鴒 17.黃脊鴒 18.小環頸鸻 19.東方環頸鸻 20.綠頭鴨
21.褐頭鷦鶯 22.小水鴨 23.唐白鷺 24綠繡眼 25紅冠水雞

1.大白鷺     科 別: 鷺科 Ardeida
冬季河口沼澤濕地裡,那成群羽色雪白的白鷺給人的印象總是深刻的。牠高挑的體型、鮮黃的嘴喙和休息時那細長呈S型的頸部,都讓你能一眼就辨識出來是牠們。大白鷺覓食時,常會伸長筆直頸部向前斜望,當魚兒游到牠取食的範圍時,快速準確的動作均是百發百中地把魚兒刺住而進入牠的喉囊。大白鷺,每年冬天來到臺灣避寒;春臨大地時,再回北方繁殖下一代。全身雪白的羽衣,加上九十公分長的身高,以及S型的長脖子,都是易於辨認的特徵。冬天時嘴的顏色是黃色,春天時會變回黑色主要棲息地出現於海邊、河口、沼澤、沙洲、湖泊等水域地帶。性群棲,常混於中、小白鷺群中見,常伸長脖子慢步於水中;覓食時,以腳擾動水後捕食驚嚇四竄之魚。停棲時,常緊縮頸部;飛行時,緊縮頸部,振翅緩慢、優雅。S型的長脖子,都是易於辨認的特徵。冬天時嘴的顏色是黃色,春天時會變回黑色屬冬候鳥冬季最多。

2.中白鷺     科 別: 鷺科(Aredeidae)
69公分,冬羽時嘴為黃色,尖端黑色;夏羽時嘴轉為黑色,此時易與小白鷺混淆,可由體型大小、黑色腳趾(小白鷺為黃趾)、頸部彎曲情形加以辨別。中白鷺的覓食方式跟小白鷺不同,牠們偏好採取定位等候獵物到來的覓食方式,因此常會看到中白鷺寧靜地站在沼澤裡等候獵物。中白鷺在覓食、休息或活動時比較不聒噪。
主要棲息地:
出現於海邊、沼澤、沙洲、河口等水域地帶、在內陸較少出現。常混於小白鷺及大白鷺群中。覓食習性接近大、小白鷺。
 

3.小白鷺   科 別: 鷺科(Aredeidae) 別 名: 白鷺鷥、白翎鷥
數量分布最多的鷺科留鳥,成群結隊地在草澤、稻田、潮間帶活動,以魚、蝦為主食,活動率高,常見拍翅飛躍的捕食畫面,較特殊的捕食動作是以腳在水中擾動,伺機咬取受驚嚇的魚蝦。全身雪白的白鷺鷥,嘴及腳黑色,腳趾呈黃色,春夏的繁殖季,雌、雄鳥的頭部皆會長出兩根飾羽,頸部則被披上紗狀的簑羽,相當漂亮。 全會與黃頭鷺、夜鷺集體築巢在竹林、相思林及木麻黃中。
主要棲息地:
在潮間帶與葦原區常見到小白鷺的活動。
 

4.蒼鷺       科 別: 鷺科(Ardeidae)      別 名:
高93公分是鷺科最大,頭白色,嘴黃褐色,兩側有黑色飾羽,頸甚長,前頸有數條黑線,背面飾羽淡灰色,腳黃褐色。習性:出現於沙洲、沼澤、河口,喜靜立水中,伺機捕捉游過魚類,常混居大白鷺中,蒼鷺的身材比大白鷺還要再大一點,是濕地沼澤中的巨無霸,站立在鷺鷥群之中,顯得特別的搶眼。牠們對於活動的場地一致,除非受到極大的干擾,否則整個渡冬期都可以在同一個區域看到牠們。
主要棲息地:屬普遍的冬候鳥,出現於鹽田、沼澤、河口、沙洲地帶。常混於大白鷺群中。於飛行時發出音階較高似「刮、刮」之聲

 

5.夜鷺    科 別: 鷺科(Ardeidae) 別 名: 暗公、暗公鳥
又名暗光鳥,能於黑夜活動覓食的常見留鳥,數量很少,食性廣泛,凡魚蝦、蟹、昆蟲至垃圾均會取食,生性較為機警,常見其動作緩慢或靜立不動地在水邊覓食。雌、雄鳥羽色相同,成鳥全身是灰白調,背部、頭部則是黑藍色,頭後有2至3根白色飾羽,嘴黑腳 黃。 本地普遍可見留鳥。五股、關渡、竹圍等沼澤區族群較大且有築巢現象、水筆子的密林與蘆葦叢。

主要棲息地:
為本地普遍可見留鳥。五股、關渡、竹圍等沼澤區族群較大且有築 巢現象、水筆子的密林與蘆葦叢中可見小族群分佈。

 6.喜雀     科 別: 鴉科
特徵型態:身長45公分,翼長約20公分,尾長23公分。嘴和腳黑色;頭至頸部、背、胸黑色,肩羽、腹部白色,翼暗藍色;尾甚長,藍綠色,尾下覆羽黑色。飛行時,初級飛羽內瓣及背兩側白色,皆甚醒目。 體型大且黑白分明,除腹部,體側及初級飛羽呈白色外,其餘部份以黑色為主。
生態習性: 棲息於台灣西部之平原、山丘、鄉鎮附近有高大樹木的地方,常成對活動,是一種很機敏的鳥類 。
 

7.大卷尾   科 別: 卷尾科 別 名: 烏秋、阿秋箭
大卷尾全身羽色漆黑有光澤;尾羽長,末端較寬、分叉;尾部呈魚尾狀,有助於飛行。牠們有條微微向上翹起的長尾巴,因此叫做大卷尾;另外,因為全身羽毛黑不溜秋的緣故,所以一般人又叫牠們為「烏秋」。 

大卷尾以昆蟲為主食,蜻蜓、煌蟲、金龜、虻、蠅等均為其食物,像大卷尾這種以昆蟲為主食的鳥類,可以說是農夫的好幫手。雖然大卷尾體型並不大,在羽翼世界中,牠們的性情凶猛,飛行技巧高超,大卷尾常常將猛禽打得毫無招之力。營巢於林緣的高樹或電線桿上,以芒草穗禾草纖維等築成堅實的碗形巢。

通常單獨或成群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之樹林、竹林之上層。常停棲於電線、牛背上,亦常於剛犁過之農地上啄食。

 

8.八哥     科 別: 八哥科 別 名: 駕鴒
八哥身長約25cm,全身黑色,上嘴基部有豎起鼻冠羽,嘴呈淡乳黃色,腳橙黃色,飛行時可見兩翼上各有一大白班,黑白對比鮮明。平時喜好成群在開闊的農地、旱田、草地或垃圾場等環境活動。 八哥又名駕鴒。在連雅堂所撰述的台灣通史中有:「駕鴒,或作迦陵,則鵒也。畜之馴,能學人言。」已瞭解八哥模仿其他鳥叫聲及人類語言的特質了。八哥為台灣特有亞種,大多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地,為普遍留鳥。棲息於村落或農耕地,在城市亦屢見其蹤影。結隊在樹梢、竹叢頂端、電線桿或電線上活動,常發出「啊、啊、啊」的叫聲,鳴聲喧噪好動,以昆蟲為主食,為雜食性鳥類。

9.青足鷸      科 別:  鷸科           別 名:
體形略顯厚重;嘴厚,末端微翹,腳為灰綠或黃綠色。 通常會單獨或少數幾隻出現於鳥群中,性機警,叫聲為三音之「丟、丟、丟」聲,背部灰褐,和海岸的泥沙礁石相近,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天敵的覬覦;腹部淺白,接近天空的顏色,可以降低水族的警覺心,增加捕食成功的機會。牠們有粗長的嘴喙,嘴喙微微上翹,基部是灰綠或藍色,嘴尖則是黑色。有了覓食的利器,牠們捕捉小魚的技巧相當高明,迅速而且巧妙。覓食的時候通常單獨行動。
 

10.鷹斑鷸      科 別: 鷸科      別 名:
鷹斑鷸最大的特性,在牠們灰褐色的背上,佈滿了許多白色的斑點;在眼睛上方還有著一條粗大的白色眉線。牠們的腹部白色,腳黃色,當牠們飛行的時候,還可以發現在腰部背側有著一塊白色的區域。牠們多成群地出現在沼澤濕地、水田、沙洲等水淺的地帶,喜愛在水中覓食和休息。有時會成群的出現。
 

11.磯鷸    科 別: 鷸科    別 名:
鷸類中最嬌小的一種。嘴巴筆直細長,翅膀長,尾巴短,兩頰、 頸 部和胸部為白色帶褐色縱斑。飛行時可以看到明顯的白色翼帶。磯鷸喜歡在海邊或沼澤地區活動,常在水面上低飛盤旋,站立時頭和尾巴常常上下擺動。有明顯的白色眉線,身體側面的三角白斑非常的醒目,單獨出現在沼潮間帶,若有數隻出現也是各自覓 食與活動,腳步走走停停並配合上下搖動尾羽,型態十分可愛常是單獨出現。 性喜單獨活動,偶見小群聚集,行動時尾部習慣性上下擺動,尤其從空中降落著地時更明顯,飛行時常貼水面作短距離移棲,白色翼帶清晰可見,不時發出細弱的「嘰-哩哩」短促哨音。
主要棲息地:經常出現在海岸潮間帶及內陸河岸、溪流、池塘畔等水域活動。以石頭上或底泥表層生物為食。停棲時會不停的上下擺動尾羽。

12.濱鷸    科 別: 鷸科 別 名:
濱鷸們在飛行時所表現出的整齊劃一之動作,就如經過長期飛行訓練的賽鴿一般在天空中展示高超的飛行技巧,頭頂和背上都是赤褐色,胸腹部為黑色;到了冬天,牠們的頭及背部變為灰褐色,腹部則為白色,和黑色的嘴腳相互對映,顯得特別醒目。濱鷸的嘴巴長而彎曲,而且喙部皮膚感覺極為敏銳,這樣的搭配對於牠們尋覓躲藏於泥中的小動物極有幫助。

 

13.埃及聖鷺   科 別: 朱鷺科 別 名: 埃及聖鹮
埃及聖鷺別名「神聖朱鷺」或「聖鹮」,原本分布於東非、衣索匹亞等地區,在當地是普遍的留鳥。牠們和黑頭白體色大致相同,也是黑頭、白身、黑腳、長而彎曲的黑嘴;最大的差別在於黑色飛羽埃及聖鷺停棲時尾部為黑色,且頸部裸露的黑色部份較黑頭白為多。埃及聖鷺之所以有機會在台灣地區大群出現,據說是進口豢養後,從野生動物園中逃逸出來的緣故 。
牠們通常出現於草澤、濕地、水田或海岸等環境,以蛙類、蝦蟹、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除了動輒數十、上百隻共同活動,對於當地小動物族群可能造成衝擊。
 

14.白頭翁    科 別: 鵯科     別 名: 白頭殼、啼明鳥
後頭有大白斑,耳羽下方也有一白斑,背、肩羽及尾上覆羽欖黃色,腮、喉及腹白色,上胸、腋、脛羽灰褐色,翼羽暗褐色,有欖黃白之外緣,尾羽褐色,羽緣欖黃色,嘴、腳黑色。白頭殼仔,因為牠頭頂上有塊大白斑而名。
是很常見的留鳥,從平地到中海拔都可見到,會小群活動於平地至丘陵的樹林、果園、村落、城市等各式環境。牠也是城市中常見的鳥兒,所以和麻雀、綠繡眼並稱為「城市三俠」 。

15.珠頸紅鳩     科 別: 鳩鴿科    別 名:
體型比紅鳩大、尾羽較長,數量雖然比紅鳩少但還算常見;又名咕咕鳥。頸側到頸後有一黑白相間的塊狀羽斑,是主要的辨識特徵,牠體型比紅鳩大,背部淺褐色,胸腹為淡葡萄紫色,脖子上頸圈為黑底白點,宛如戴著珍珠項鍊般,所以稱為珠頸紅鳩。

 

16.白脊鴒      科 別: 脊鴒科            別 名:
全身為黑白相間,夏羽:額至前頭白色,頭頂至背部黑色的,翼有大塊白斑,下胸以下皆為白色, 冬羽似夏羽.於地面步行,覓食時尾羽會上下擺動,飛行軌跡為大波浪狀,鳴聲是快速的三聲:唧!唧!唧!

 

17.黃脊鴒    科 別: 脊鴒科 別 名:  
冬羽背面灰色,腹面轉淡.夏羽背面橄欖綠色,腹部鮮黃色.飛行時,翼有兩條黃白色,翼帶甚醒目。

 

18.小環頸鸻    科 別: 鸻科 別 名: 金眶鸻
普遍的冬候鳥,部分為留鳥。頭頂有白色橫斑,眼圈金黃色,上胸有一黑色領巾。在繁殖季,牠們有著鮮黃色的眼眶、漂亮的黑色圍巾和過眼黑帶,是以牠們又有著「金眶行鳥」的別號;而到了冬天,這些特徵都消失無蹤,而由單調的灰褐色所取代,而眼眶周圍的黑圈。小環頸行鳥常常結成小群一起活動,牠們以濕地上的小型動動物為主食。
主要棲息地:常成群出現在沙洲、河口或海岸。
 

19.東方環頸鸻          科 別: 鸻科         別 名:
特性說明~
特徵習性:最容易看見的小型科冬候鳥,少部分為留鳥,成群地出現於河流、河口潮間帶的稻田、魚池區也是經常活動的環境,常亦步亦趨或跑步地在泥灘地咬取小蟹、沙蠶為食。背部、翼呈灰褐色,頸、胸及膜面呈白色,夏羽期雄鳥的頭頂 為紅褐色,雌鳥灰褐色,頸側的環帶不相連,雄鳥黑色、雌鳥灰褐色。
主要棲息地:在退潮後會出現在中低潮帶覓食,在覓食時會跑跑停停的活動,警覺性很高。
 

20.綠頭鴨      科 別: 雁鴨科   別 名:
體長為59公分,雄鳥嘴黃,頭至上頸部暗綠色而有光澤,頸部有白色頸環,尾上覆羽向上捲曲。雄鳥頭部為閃亮的綠色,頸部有白領圈,不會被誤認。雌鳥全身褐色,嘴橙褐色雌鳥全身褐色。綠頭鴨非常合群,常與其他鴨類混群。在其他地區的族群非常多, 如果經人類喂食過更容易親近。

 

21.褐頭鷦鶯     科 別: 鶯亞科 別 名: 台灣鷦鶯
體長15公分,體型修長,體背及頭頂灰色,尾羽長
淺褐色有棋斑,眉斑白色腰頰、胸腹黃褐色,腳肉色。性活潑,吵鬧不怕人,常出現在農耕地、開闊草原地帶,喜棲立芒草上及跳躍於短灌木草叢間,常發出「滴、滴、滴」之聲。

22.小水鴨     科 別: 雁鴨科 (Anatidae) 別 名:
小水鴨雌雄個體的顏色差異也相當大。雄鳥的頭至頸部為暗橙色;眼睛周圍則是綠色,並延伸至頸側;背部則是灰色,有暗色細紋;體側有一明顯的白色線斑;胸部淺灰色有暗色細斑;腹部白色。雌鳥全身都是暗褐色;有一條黑色的過眼線。常出現於河口、沙洲、湖泊、沼澤及內陸溪流地帶。
常成群飛行,直接迅速由水面飛出,不需在水面助跑,喜歡在淺水帶的水域覓食。

 

23.唐白鷺    科 別: 鷺科       別 名:
唐白鷺,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地方、朝鮮北部、中國東南部以及海南島;冬季南遷越冬於菲律賓、婆羅州、西里伯斯、馬來半島等;在臺灣為不普遍的過境鳥。全身白色,由頭部後方長出15∼50根冠羽狀羽毛,長約10公分。唐白鷺體長65公分。在春秋過境時,牠們經常在溪、湖的淺灘漫步覓食。夏羽時頭部飾羽為小撮狀,亦與小白鷺之細長飾羽有所不同。為稀有之春季過境鳥
 

24.綠繡眼     科 別: 繡眼科     別 名: 青池仔、青絲仔
聲音鳴聲異常清脆悅耳 ,常發出『啾--啾--唧咿-』之聲。 頭、後頸、背羽及尾羽為黃橄欖綠色,有明顯白色眼環,喉及尾下覆羽黃色,嘴黑色,腳鉛灰色 , 台灣有兩種亞種。背面大致為黃綠色,眼先黑色,眼周圍白色。喉至上胸黃色,上胸羽色略淡。下胸至腹部污白色,胸側、脅羽色略濃,尾下腹羽黃色且嬌小可愛。
 

 

25.紅冠水雞     科 別: 秧雞科    別 名:
全身黑色,體型圓胖的秧雞科鳥類嘴基部及前額呈紅色,雙腳為黃綠色,嘴尖黃色;在牠們的臀部兩側,有大型的白色斑塊,牠們就是台灣濕地常見的紅冠水雞。
紅冠水雞是普遍的留鳥,活動以魚塭、水田及紅樹林等大面積的濕地或水塘,雖然外表和不會游泳的雞非常相像,但可是游泳高手哦!在游動時,紅冠水雞的頭部會不停的地向前伸展,而白白的尾部也會規律地擺動,看起來就好像是隻游在水面的黑水鴨子。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後期常見組成小家族群。喜在茂密的水草叢中穿梭。飛不高,少飛翔。活動於 早晨和黃昏,以水生小動物、昆蟲、植物種  籽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