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俗版畫,淵源於福建、廣東,明末以來移入。其題材豐富,造型樸素,具有與民間生活尤其是宗教信仰息息相關的實用性。種類有經書、善書、文志、門楣掛箋、門神、方斗、對聯,糊紙業專用的彩紙版畫、冥紙........等。不論 做為歲時節慶裝飾,或宗教活動的用品,在社會上流通的民俗版畫,正提供最便捷使用的應時品。民間版畫表現主題,大多是祈求幸福、財富和長壽的心願,因而在表現方式上,採用許多吉祥圖案象徵,主要張貼位置,大多集中在房舍的門口處。除吉祥版畫,宗教版畫也是民間版畫重要項目。民間生活離不開宗教信仰,因而大量需求宗教性版畫製品。由於版畫品複製效能與流通便利,舉凡各種祭典儀式,所需的宗教圖像、符籙和紙錢,正好是最便捷替用品。不論吉祥版畫或宗教版畫,均展現民間樸拙的造型美感,以及饒富生趣的表現題材,並且蘊涵豐富而濃厚的民俗色彩。

  雕版與印刷,是版畫製作的兩個步驟,版畫的第一步驟,便是雕版工作,早期臺灣的民俗版畫,是流行木刻版畫,故以木質材料來雕版。至於雕版的技術,則結合了繪畫與雕刻的特質。版畫的第二個步驟,即是「印刷」的部份,這是具體呈現藝術表現特色的工作。


民俗版畫

 


民俗版畫

 

 

  捏麵人是一項非常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傳統技藝,相傳三國時蜀漢軍師諸葛亮於某次出兵征伐,渡江時突遇江水暴漲,乃以糯米糰捏「米人」祭祀,江水即告平靜,軍隊因而順利橫渡,所以捏麵人又稱為「江米人」,後人並尊孔明為捏麵人祖師爺。

  捏麵人按製作過程不同,有兩種派別,一種是混色米雕,另一種是塗色米雕。捏麵人的原料主要是麵粉,糯米粉,食鹽,明礬,水性防腐劑,色料。

  捏麵人基本形有圓形、橢圓形、水滴形、梭形四種,做法則是將數種基本形加以變化組合,並沒有想像中困難。捏麵人的基本手法顧名思義乃是以捏法為主。基本上它是以拇指食指之指端為基點,再配合其他手法的動作沒有固定的方式。只要熟練到可以捏出所需要的形狀即可。此外,搓法是捏麵人手法中應用範圍最廣的,基本上它是用兩隻手掌相合,或是用一隻手掌和其他平面相摩,使麵糰由塊狀成為圓球狀或長條狀的意思,然後再看所的物品形狀做調整。


捏麵人
 


捏麵人

 

 

  中國結繩結除綁縛、記事....還具裝飾功能。這些外觀對稱、精緻、巧妙而結形變化多端的結子,就像中華民族文化的淵博深邃,足堪代表中國繩結之精華,故名中國結。中國結藝是古老傳統文化之一,學會幾個基本結法後,單憑簡單一根繩線就可加以組合應用,奇妙無窮。經過現代諸多藝術家創造推展,中國結早已不是一般所想像的只有幾種傳統編法與造型而已。大型的作品可做室內佈置擺飾,如同華麗精緻的藝術品,並且可以配合各類節慶;小件作品可隨身配戴,做為極有魅力的個性裝飾。


中國結藝

 

 

  你一拋,我一甩,轉啊轉!在過去的台灣歲月,那一顆顆旋轉的「干樂」(陀螺)曾經伴隨許多孩子渡過快樂童年!遙想當年的小孩一遍遍地練習打著陀螺,而當自己首次打出快速旋轉、穩健又漂亮陀螺時,內心的感動與喜悅,又豈是目前按一下按鈕就自動跳出旋轉的機械式戰鬥陀螺可比擬?

  陀螺是種旋轉的玩具,由旋轉過程,產生許多玩法,各有不同樂趣。相傳宋朝時已出現類似陀螺的玩具,稱為「千千」,是當時宮女們玩的遊戲喔!它是用常約三公分針狀物體,放入象牙製的圓盤中,然後用手擰轉此針,使針尖立在地面上旋轉。


民俗童玩_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