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最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藝術,舉凡肢體動作,生活器具,戰爭狩獵或祭祠膜拜,以至模仿自然鳥獸,及居住之天然環境皆可溶入舞蹈之中。在沒有言語、文字、及其他藝術發生的原始社會,便已有民族舞蹈的發生。舞蹈是無聲的肢體語言,手舞足蹈間流露出民族的情感。不似現代舞的動感奔放,傳統的民族舞蹈雍容平和,彩帶舞、扇子舞運用彩帶、折扇舞出典雅曼妙的姿影,即使徒手的山地舞也自有她質樸的美感。

  民族舞蹈可以說是發乎人的本性,基於自然衝動的一種美的動作,是藝術中最富於綜合性的表演,因此也最令人欣賞陶醉,最能引起共鳴,像節日祭典中的各種舞蹈,發揮社教功能,其影響之鉅,是難以估量的。為此,如何使得傳統舞蹈 能重新活躍起來,便成為舞蹈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其首要工作便是使青年們先了解我們的傳統藝術,由了解而能夠欣賞,由欣賞而喜愛,由喜愛而投入,那麼薪火相傳自可流久源長。

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

 

 

  台灣原住民傳統舞蹈之形成,並非是為了舞蹈而形成,它的構成無非是經由生活形態而自然產生。它的演變形態、特性也是經由很長時間逐漸形成各族群不同的獨特關係,每一種風格都隱含者族群的生活、習俗與生命共同體 。原住民舞蹈的遺存傳承,是非語文文字的傳承文化,是族群在舞蹈進行中、場地中直接感染學習或仿長輩的舞蹈動作、神情、心理,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與創造,而形成了每一個民族典型的民族舞步與民族姿勢。

  原住民舞蹈大部份都是集體舞蹈,除了巫師祭儀外,少有獨舞。此外,舞蹈中以踏歌舞蹈方式居多,原住民踏歌起舞,經常是表現對大自然和神之崇仰,長久累積而成原住民特有的舞蹈風格。 另一種常見舞步是以歌合舞,是多數民族舞蹈進行的方式,原住民以歌合舞,在歌聲中當然會有旋律、合聲和節奏,所以原住民舞蹈以歌合舞。原住民舞蹈的形成,它非刻意設計的,是生活形象實質的表現,它不是表演或舞給人們欣賞的,它是群體自娛的舞蹈。

原住民舞蹈

原住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