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的五落大厝,如今已不復見。
繪圖 / 林園遊子•黃而旭。 |
五落中的四、五落之軸線與前三落的軸線經過仔細測量,發現略有偏差,可能是因為不同時間建造所造成。第一、二落之間兩側的天井有亭子當成「過水」,四、五落之間有亭子,當成軒的用途〈第五落前之亭子於西元1922年被大火燒毀〉,屋頂高度從一、二、三落漸增高,四落反而最低,五落最高,達二十尺。體現傳統建築高尊而低卑的倫理次序。 綜上以觀,五落大厝是一規模龐大,空間複雜的建築群,在清朝末年是林維源家族眾多成員的居住處,他除元配外,還有妾九人,當時大多住在五落大厝裡。
|
『林家花園廣場大廈』為昔日五落大厝的前三進。 |
如此宏大的建築,當時維源及維讓均有官銜,但卻作成馬背式屋脊,其原因可能怕受非議所致。清廷官方視林本源家為台灣首富,屢向林家募捐,林維源有時稱病不出。但馬背脊也未嘗不能表現宏偉的氣勢,五落大厝的馬背也是台灣最大最考究的做法了,脊身之曲度平緩,上面貼滿了彩色剪黏。
牆身大多為磚塊平砌,外面再粉灰泥,木作部分卻頗值得注意,一九三○年代據日人考證,有一位徐姓匠師在林家建造庭園長達十七年。依現存物來做比較,新舊大厝顯然為兩個時代的作品,其木作風格完全不同,但庭園部分與新大厝頗為相近。
|
『林園春曉』大廈則為昔日五落大厝的後二進。 |
五落大厝之平面甚為複雜,走廊及院落特別多,四、五落之間的院落更以圍牆分隔出小單位,這是為提供為數眾多的家庭集體居住且又各自有私密性的結果,每個小單位至少有一廳一房或二房。基本上,我們可以將它看成是數十個小家庭集合成為一個大家庭,只不過以傳統封建的體系作平面配置之依據。前三落格局嚴謹而肅穆的儀典空間為家族之主腦者所居,而後兩落較為開敞的單元則較適合閒逸的長者深居生活。
很可惜!這座巨大且深富歷史意義的大宅在民國七十年,尚未被指定為古蹟時,即被其後人拆除,改建為公寓大樓了,大家目前只能在老照片中憑空回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