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 製作小組 專題報告
 
相關人物 崛起與發展 弼益館 三落大厝 林家花園

五落大厝

白花廳 大觀書社 大觀義學 大觀幼稚園 今日林家 回主畫面

前為白花廳,後則為五落大厝。
繪圖 / 興穀林園遊子•藍千盛

  前不是都有講到五落新大厝,可是我們怎麼都找不到?只看到了一堆高樓大廈!且聽我們說一說五落新大厝的故事吧──

話說在劉銘傳任台灣巡撫的時代,林維源常有捐獻,因而被任命為撫墾幫辦、鐵路協辦,獲授太僕寺正卿。據傳他與當時朝臣李鴻章亦有良好的私交。維源時期林家族員眾多,他

昔日五落大厝的宏觀。圖為第一進的門廳。

在花園後面建造三落新大厝,至光緒十四年〈西元 1888 年〉又增建兩進,形成所謂五落大厝,為了增建,出資遷移附近的接雲寺,並且封閉了板橋城裡的府中街。當時林家勢力如日中天,新舊大厝及花園合起來的面積超過五萬多平方公尺,幾乎佔掉板橋城的一半,規模之大,可想而知。林維源時期,主要居住在五落新大厝,接待客人之處為白花廳,內有戲台,建築頗具特色。中法戰爭時法軍犯台,林家糾合族人五百餘人開赴滬尾助戰。另外,社會公益亦不落人後,山西省賑災捐銀 二十萬兩 ,獲賜「積善餘慶」匾。河南省旱災,林維源以母親鍾夫人名義捐銀,獲賜「尚義可風」匾,這方古匾現在仍高懸在三落大厝廳堂門楣上。

仍高懸在三落大厝廳堂門楣上的匾額『尚義可風』。

  林本源家族在建造三落舊大厝以後,家族勢力愈來愈大,在清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林國華過世後,其弟林國芳由廈門返台繼任族長,在漳州械鬥頻繁時期,他更率兵勇全力對抗泉洲人,直到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冬天漳泉合議後,國芳也去世,因此由國華的長子維讓繼任族長。

  林維讓年輕時,獨自從台灣內渡廈門求學,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獲舉人資格,他愛好文采,常常以文會友,北台灣文人雅士常到板橋作客。漳泉械鬥之後,他為力促和平,將妹妹嫁給泉州晉江籍舉人莊正,並建大觀義學由莊正主持。

  同治初年,林維讓即開始在三落大厝後面經營花園〈此即為後來大規模庭園之濫觴〉。據推測,此時林本源族人已增甚多,人滿為患,因此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左右就在三落大厝後面收購民宅,想要當為新宅的建築用地,真正動工到完成可能在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維讓逝世,由維源繼任族長。而光緒年間之後則由林維源陸續完成庭園內各景物。

  五落大厝的方位坐北朝南偏東,與三落大厝背對背,坐向相反,這是兩代人各自有不同的風水因素使然。外門樓為三開間,中間為入口,兩旁為門房,進入後另有第二門,往右可進入白花廳,過第二門後即為五落大厝之前埕,有半月池。大埕兩側有獨立型態之租館。前三落為一封閉體,第一落有中間門廳及耳房門廳,中央大門有抱鼓石,並繪有門神。第二落及第三落正身均為主人及其直系親屬之居所,第二落之正廳為
五落大厝中,地位越高,住的越裡面。
繪圖 / 興穀林園遊子•黃而旭。
客廳,門上原懸有「光祿第」匾額 ,近年因五落大厝拆除,改懸掛在三落大厝內。第三落正廳為祖廳,護龍為同輩族人之居所,至於第四落和第五落均為長輩居住。由於院落多,形成很多小單元〈有廳有房〉,提供眾多人居住。

昔日的五落大厝,如今已不復見。

繪圖 / 林園遊子•黃而旭。

  五落中的四、五落之軸線與前三落的軸線經過仔細測量,發現略有偏差,可能是因為不同時間建造所造成。第一、二落之間兩側的天井有亭子當成「過水」,四、五落之間有亭子,當成軒的用途〈第五落前之亭子於西元1922年被大火燒毀〉,屋頂高度從一、二、三落漸增高,四落反而最低,五落最高,達二十尺。體現傳統建築高尊而低卑的倫理次序。

  綜上以觀,五落大厝是一規模龐大,空間複雜的建築群,在清朝末年是林維源家族眾多成員的居住處,他除元配外,還有妾九人,當時大多住在五落大厝裡。

『林家花園廣場大廈』為昔日五落大厝的前三進。

  如此宏大的建築,當時維源及維讓均有官銜,但卻作成馬背式屋脊,其原因可能怕受非議所致。清廷官方視林本源家為台灣首富,屢向林家募捐,林維源有時稱病不出。但馬背脊也未嘗不能表現宏偉的氣勢,五落大厝的馬背也是台灣最大最考究的做法了,脊身之曲度平緩,上面貼滿了彩色剪黏。

  牆身大多為磚塊平砌,外面再粉灰泥,木作部分卻頗值得注意,一九三○年代據日人考證,有一位徐姓匠師在林家建造庭園長達十七年。依現存物來做比較,新舊大厝顯然為兩個時代的作品,其木作風格完全不同,但庭園部分與新大厝頗為相近。  

『林園春曉』大廈則為昔日五落大厝的後二進。

  五落大厝之平面甚為複雜,走廊及院落特別多,四、五落之間的院落更以圍牆分隔出小單位,這是為提供為數眾多的家庭集體居住且又各自有私密性的結果,每個小單位至少有一廳一房或二房。基本上,我們可以將它看成是數十個小家庭集合成為一個大家庭,只不過以傳統封建的體系作平面配置之依據。前三落格局嚴謹而肅穆的儀典空間為家族之主腦者所居,而後兩落較為開敞的單元則較適合閒逸的長者深居生活。

  很可惜!這座巨大且深富歷史意義的大宅在民國七十年,尚未被指定為古蹟時,即被其後人拆除,改建為公寓大樓了,大家目前只能在老照片中憑空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