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觀書社同一地點的大觀義學,據說有著這樣的一段過去── 話說大觀義學創建於同治十二年( 1873 年),是漳州人繼士林潘定民捐建芝山岩文昌祠義學後的最大義學,造就人才不少,可是板橋文化的發祥地喔!
昔時初等教育機關有義學、社學及通稱為書齋的民學。義學也稱為義塾,設立於府、縣、街、庄,收容閭里子弟因貧困而無法親自延師者或無法入塾者。其管理通常由創立者自行擔任;道、府、縣所創立的,則由道、府、縣管理之;鄉紳富豪創立者,由鄉紳富豪管理之。起初,義學與社學都是靠義倉會計所得的利息來維持的。 |
|
義學也稱為義塾,設立於府、縣、街、庄,收容閭里子弟因貧困而無法親自延師者或無法入塾者。 |
|
初等教育機關在每年正月十五日至二月初一開學,十二月下旬結業,目的在教育子弟,以獲得普通讀書、習字的能力,以作為他日應考之準備。 依習俗男孩至七、八歲,只要有足夠的資質就必須上書齋,其學科各處大同小異,以讀書、習字為主。讀書由三字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到五經,起初只教其唸而不講解,使其學習背誦,隨著進步再教授講義、讀古文、古詩,作詩賦及文章。可是能達到此程度者已如麟毛鳳角,時有學習五、六年後而退學者,欲參加考試者,甚至超過十年,而能夠登第者就更稀少了。 台灣是移墾社會,豪強稱雄,械鬥頻傳,道光以後,科舉漸盛。同治時代,士紳階層逐漸成長,成為社會中的領導階層。於是林維讓兄弟的妹婿莊正,提出興辦義學的建議,乃由林家兄弟及地方人士出錢,創辦板橋第一個義學,教育漳泉二州的子弟。同時,希望藉著義學增加社會的文風教化,期盼由教育的普及,消弭漳泉對立的錯誤觀念,使移墾社會武質的色彩減弱,並儒化為文治的社會。 |
|
大觀義學佔地 二千四百三十四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 七百六十平方公尺 ,格局二進,前為門樓,中設內埕,兩旁有過水廊,正殿祀文昌帝君,並作為講堂之用。兩側共有十六間學舍,供學子住宿之用,現作為幼稚園教室。自清末設立以來,已歷經多次修建,但其正身結構仍維持原貌。雖出自漳州工匠之手,但裝飾不多,顯得樸實簡潔,沉穩莊重。
民國七十八年再次修建,耗費了三千四百四十四萬八千元,修建工程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完工,並立了大觀義學古蹟說明碑於大門左邊內牆側,說明義學設立之沿革,讓大家可以瞭解大觀義學的歷史喔! |
|
坐落於大門左邊內牆側的大觀義學古蹟說明碑,說明義學設立的沿革跟歷史。 |
|
大觀義學碑記── (位於中庭迴廊左側壁上 )
程子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余謂非必天下也。即一都一邑亦然。風俗必本人心,人心關乎士習,賢才不可遽得,當培養而玉成之。然則化民成俗支原,與賢育才之道,莫要於建學立教。淡水海外荒徼,入版圖最後。國初以前,廢為狉獉,開闢百十年,瘴雨蠻煙,悉為含鼓嬉游之宇。然地富庶而人強悍,睚?之怨,逞刃相仇,連年累歲,亡身破家不休。其性耶?習耶?其不學不教之咎耶?淡北距塹城學宮百餘里,維艋舺有學海書院,而甄陶未廣,僻壤孤村之士,既闌教澤,甚有漫分氣類,畢生裹足,不登書堂者。民風之陋,士習之頹,職是故歟。歲癸亥,余游寓於茲,思有以洗滌而振興之。商諸外兄弟觀察林君維讓、維源,首倡義眥,創學舍於板橋東北偶,月集諸生攷課。余不才忝司月旦,既砥礪其德業,亦柔和其心性。遠邇士人,翕然向風。邇來民無競心,士有奮志,茶陋文風,日振日上,而科名亦遂以踵起,則教學之明驗大效也。夫堙鬱之開,在人不在地,轉移風氣,在士不在民。士為四民之首,一舉一動,關係民風士習。端則民生觀感興起日趨於善,漓則鄉里效尤放縱日騖於爭,故為士者,望彌隆責亦彌重。諸生既誦法先聖,號稱衣冠之士,非徒株守章句揣摩時尚,以弋取科名而已。所當納身禮讓之中,以變移鄉俗為己任。修於身而型於家,日與子弟鄉人言,出入友助,和親康樂,共為堯舜之民。興仁興讓,且?國俗,中原禮義之邦,文物之地,何能以加。茲余內渡十年,再游斯土,深幸士氣民情,駸駸日盛。由是薰陶振作,使游淡北者,謂斯之風俗人才,冠絕海邦,豈不懿哉。顧維義學之設,鳩貲僅二千金。而土木營構,已逾五千餘所,建祀田三十石,及按歲攷課膏火費用數百金,皆觀察君昆仲捐助勉成。恆產未謀,後恐難繼,寸心用是耿耿。而余以親舍白雲,未敢淹留,客路清風,無從恢廣。觀察君昆仲好義性成,圖始必能圖終,或後之君子有與余同志者,不獨諸生之感,亦余所厚望也。義學之前,大屯、觀音山對峙焉,故名大觀。為屋二:中祀文昌帝君,券諸生之文明兼奉濂、洛、關、閩五先生,示學術之標準。前為行禮出入之所,兩旁學舍十餘,前後有隙地可擴充,尚遲有待。余忝倡是謀,且兩登講席,敢不揣固陋,而為之記。其捐貲姓名,另書他石。同治十有二年,癸酉中春溫陵莊正並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