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營造-新社部落 蘊含海一般的豐富生命,撼動人心。 絲絲的香蕉線傳唱出噶瑪蘭族獨特的流離韻味。 編織出噶瑪蘭族香蕉布的神秘。 ● 珍貴的民族工藝 噶瑪蘭族的香蕉纖維編織之所以珍貴,因為它是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當中唯一以香蕉纖維編織的民族 工藝。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認為,它最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因,是未受到現代化編織技術影響(包括 材料處理與機具使用等),是原始點的原住民族工藝藝術。
● 歷史 原噶瑪蘭族以居住在蘭陽平原為主,後因受漢人進入開墾而由宜蘭蘭陽平原遷移至花蓮新城的加禮宛 平原定居。清光緒時清朝政府欲打開宜蘭通後山的孔道而發生了「加禮宛事件」,從此噶瑪蘭人在加 禮宛平原的部社瓦解,其中一支南遷與阿美族人混居,新社部落即為噶瑪蘭族主要聚集之地。 東邊緊鄰太平洋,西邊貼靠海岸山脈,南邊銜接長濱鄉,北邊是狹長海岸的豐濱鄉,長期以來,居民 依靠著從海岸山脈緩坡而下到太平洋邊的狹窄土地上生活。在民國五十七年台十一線公路尚未通車 前,以及長虹橋尚未建造前,它幾乎是獨立而居的海岸山城。若有必要,居民必須徒步爬山涉水的翻 越海岸山脈到光復鄉或鳳林鎮等地時,約需要一天的腳程,與外界聯絡極為不便。 過去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豐濱鄉居民多以漁、獵、耕作等方式自給自足,因此東海岸附近大自然 生態的尊重與利用,是當地居民重要的生活智慧。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在代代相傳的智慧裡,婦女 懂得將香蕉莖纖維製作服飾以及生活用具,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織品材料。
● 再現噶瑪蘭族工藝文化 民國五十七年台十一線公路通車後,現代化物質逐漸進入部落,機器紡織品漸漸取代香蕉纖維織品, 除了少數婦女仍在編織外,這項工藝逐漸式微了。1996年宜蘭縣政府舉辦「紀念宜蘭兩百年」的大型 活動時,新社部落受到鼓勵之下,幾位年長的編織婦女長輩,攜帶傳統水平背帶織布機遠赴宜蘭故 鄉,重新在冬山河畔的流流社展現祖先傳承下來的噶瑪蘭族工藝文化,讓參觀者驚歎不已。
發展困境 新社部落就像其他原住民部落一樣,面臨到人口大量的流失與文化斷層的問題。因此為了要重建 社區的凝聚力與土地的認同,經過深入了解後,發覺此區是噶瑪蘭族主要的分布地點。而重新尋回噶 瑪蘭族的文化特色成了社區營造最刻不容緩的問題。 噶瑪蘭族其中的一項特有文化-「香蕉織布」在部落中僅剩幾位七十多歲的婦女會此項技術。故傳承 此部落特有的文化-「香蕉織布」為主要努力之目標。
● 研發與設計 今天香蕉纖維編織的製作,除了再製傳統服飾與生活用具外,它被進一步的思考未來發展的可能 性,尤其是想像到文化可以成為一種產業時,香蕉纖維編織從香蕉種植到成品的完成必須考量到氣 候、土壤、初期原料處理、撚線、纖維分類、機具以及產品樣式等,這些都必須有積極的研發與設 計,才會提昇其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