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西螺大橋的命名   施工過程 大橋歌詠  碑文

南來北往勤奔走 前清水患為遠因 日治時期勤奔走 播遷來台續陳情
光復三年音訊無 

播遷來台續陳情

  1949(民國卅八年)十二月八日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不久,西螺鎮長李應鏜柬邀北斗,斗六,虎尾三區首長暨地方士紳等,於西螺鎮公所禮堂,開濁水溪公路大橋促進完成大會,並 由大會議決分別上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省參議會,裝甲兵司令部,十二月十七日,再將原電翻譯成英文,向美國在台大使館情,請求協助建,十二月廿二日又與斗六,虎尾,北斗等有關區長,鄉鎮長暨地方人士等,聯袂向裝甲兵司令部徐庭瑤司令,蔣緯國副司令陳情。

  至卅九年一月廿六日省府有關人員,立法委員,邀請美國經濟總署中國分署工師,美援委員會等三十餘名實地勘查,1959年(民國卅九年)一月廿六日韓戰爆發,美軍介入戰事,同年七月二日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消除了國民政府政權的危機,之後,美國認為台灣具有軍事上重要的戰略地位,認為建橋具有經濟和戰略的價值與功能,逐由美援來興建這座橋樑,消息傳出,鎮民十分高興並奔相走告。1951年(民國四十年)春,復獲美國國務院的默契,並以美金一百十三萬美元購買橋樑鋼材,配合台灣省政府撥六百萬新台幣工程費配合建造,復與美國鋼鐵出口公司簽訂合同,於是省府於1951年(民國四十年)三月三日在西螺成立西螺大橋工程處負責施工,籌劃與設計大橋建造的相工作。中斷十二年的興橋工作,終於在民國四十一年才再度復工。不料礙於美國國防優先供應鋼鐵條例,西螺大橋鋼料供應一再拖延。到了五月間第一批鋼料終於運到,即刻正式動工。大橋鋼桁的興建為時約一年,中途仍歷經部份波折,終於在四十二年的一月二十八日通車,為濁水溪兩岸交通寫下新頁。

  西螺大橋的興,歷經日據時期,二次世界大戰與光復後三個時代,橋墩是日據殖民政府興建的,鋼桁則得自於美國的援助,而辛勤奔走與施工監造的則為國人,由其過程來看委實曲折艱辛,原本只要約二年餘的施作時間,因為時空因素的緣由,整整拖了十七年,這樣殷殷期盼來的跨溪鋼橋,難怪對於西螺人有莫大意義。風光了四十餘年的西螺大橋,在高速公路和鐵路等大眾交通運輸系統完備後,在交通上的地位日漸低落,但是它與新建的新西螺大橋完工後,政府有意折除舊的大橋,引起西螺地方人士群情嘩然,並爭相奔走才得以保留。

  今天的西螺大橋對於西螺鎮民而言,毋寧是地理的標誌,運輸的通路而已,更重要的是一種薪火相傳的文化意義,它的圖騰是西螺人對於生活保障的渴望,也是對於鄉里的一種驕傲,更是台灣興建更長更堅固大橋的里程碑,有鑑於這樣的意義,西螺鎮公所極欲將其周邊的高灘地整治成一個治水與遊憩功能兼容的空間,並獲得內政府營建署〔擴大國內需求,創造城鄉新風貌〕專案的補助,這條歷經47年寒暑的大橋,將因此案而有新的面貌,我們深深期待這一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