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西螺大橋的命名   施工過程 大橋歌詠  碑文

南來北往勤奔走 前清水患為遠因 日治時期勤奔走 播遷來台續陳情
光復三年音訊無 

日治時期勤奔走

  西螺大橋的建構倡議始於日據時代(民國二十五年),當時雲林縣地方人士有鑑於濁水溪面廣闊,交通阻隔,於是提議興建橋樑,以利兩岸民眾往返。西螺居民於1936年(昭和十一年)五月廿四日正式成立〔西螺架設濁水溪人道橋同盟會〕,創設同盟會的動機:a便利商旅b繁經濟c消除洪荒d解民痛苦e關係國防.....而其最終希望,則在要求當局實行架設濁水溪(西螺溪)人道橋為目的。

  當組織成立後,同盟會乃上陳情書至日本總督府,內容略如下:〔....蓋凡國家之強盛,繫於完備之交通,我台當局,夙來留意於此,因而開鑿本島縱貫道路,費莫大資財,架設橋樑,邇者,下淡水溪架橋,既著手興工,欲瞻橋樑之完備,為期當在不遠,對於產業上,軍事上,貢獻非淺,全島民眾,同深慶幸,感激不至,然獨此橫斷中央之本島濁水溪人道橋之架設,尚付缺如,此非特阻礙台中,台南兩州間之交通,產業之開發,誠影響全島之發展,與痛感國防上之重要基大,統觀世界情勢,我台灣之地位,日益加重,應不可一日忽視,一朝有事,使截斷本島之中礙國防,明若觀火....台中,台南兩州人民,所受直接影響最深........我等謹代表兩州人民,懇請予以實現,仰祈自昭和十二年起編入預算,架設西螺,溪州間人道橋........〕。

  (西螺架設濁水溪人道橋同盟會),於西元1936年(昭和十一年)五月廿四日成立後,同盟會乃上陳情書至日本總督府,當年日本政府便批准這項建議,於是1937年(昭和十二年)十月開始動工建造。以當時的技術若要建造一座類似西螺大橋的工程,約需四年的時間,例如:上陳情書中所提的下淡水橋,是在1935年(昭和十年)開工,於1938年(昭和十三年)完成,論橋的長度,寬度,皆略遜西螺大橋。

  日本當局之所以批准大橋的建造,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相當的關連性,1930年(昭和五年)台灣總督府提出了建設台灣的三大主張:工業化,南進基地,皇民化;工業化是希望台灣在未來的戰爭中,能有獨立自給自足的能力;而且台灣的地理位置也符合南進基地的條件。因此日人逐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場,以供電來促進工業發展,其中戰略與運輸的需要,是使大橋得以建造的近因。民國廿六年十月西螺大橋終於開始動工,因為濁水溪夏季溪水瀑漲,無法施工,而且當時也沒有現代化的興建技術,因此只好利用冬季枯水期施工,至廿九年三月才完成三十二座橋墩。當橋橔完成後,橋面鋼樑,本可繼續建造,嗣因發生珍珠港戰爭,日人急於南進,逐將所有橋樑材料,移往海南島修建碼頭,工程又告中輟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