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西螺大橋的命名   施工過程 大橋歌詠  碑文

南來北往勤奔走 前清水患為遠因 日治時期勤奔走 播遷來台續陳情
光復三年音訊無 

光復三年音訊無

  光復後,西螺大橋仍只有橋墩而無橋面,至1946年(民國卅五年)五月,適值台南縣參議會會期,參議員李應鏜以〔架設濁水溪人道橋案〕再向縣參議會提出建議,該年十二月間,由原〔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委員廖重光與縣參議員李應鏜連署,再向縣參議會提出陳情,並請轉省參議會,該陳情書謂:{.......西螺公路大橋,實遠東第一長橋,架設工程及半,懇予迅速續建,竊以橋樑為交通命脈,亦即軍事要衝,文明國家,靡不重視,顧此大橋,在日治時代,費百餘萬巨資,歷兩年歲月,從事架設,因頑敵疲於應戰,力難繼續,致此一千九百餘公尺之遠東第一長橋,功虧一簣,半途停頓,長使美麗河山,留些缺陷,今光復一載有餘,百廢俱興,交通亦臻完善,而處本省中央,當南北外道之長橋,當放任棄置,未能竣工,謂非全省一大憾事而何?此不獨對於產業虎視耽耽,宿敵猶作死灰復燃之環境中,亟須早日完成,裨一朝有事,則全省可連成一氣,庶免鞭長莫及,望洋興成,火車往來無阻,一乃縱貫公路,彼日人開鑿此路,正欲佐鐵路之未逮,防鐵路,鐵橋不測之歹,在平時可收雙管齊下之功,在戰時又可避線梗塞之險,既便汽車,復利步行,是以形成南北交通之要樞,抑聞此縱貫公路全橋樑,概已築峻,唯此西螺溪(濁水溪)公路大橋,握全線關鋌,尚付缺如,非美中不足矣,蓋此橋一日不完成,即一日有阻礙全省交通之慮,故南北汽車,行抵此溪,輒為所阻,西海岸台西一帶物產,既難輸送北部,如鹿港,北斗方面物資,自不暢達南部。南北之交通至此中輟,若夏季雨期一屆,非藉需筏,渡登彼岸,實難越雷池一步,何殊咫尺千里,誠全省交通上亟應續建,刻不容緩之重要橋樑........}。

  廖重光與李應鏜的連署陳情書,確實說出當時亟欲續建大橋的諸般緣由,惟光復之初百廢待舉,省政府對於大橋續建一事仍無暇理會。於是1947年(民國卅六年),西螺鎮鎮民代表魏等如,程金松聯署再向鎮民代表會提出以〔請設西 螺大橋續建促進委員會,作繼續性之陳情請願,以期早日完成案〕。理由是(以此橋不完成,雖有任何建設,本鎮工商業,也難望振興,不獨本鎮為然,即本省交通亦難完善)等語,復經議決通過。隔年,1948年(民國卅七年)春,西螺大橋續建委員會即告成立,鎮長廖萬來,逐著手派員測量,製圖,並屢與省政府參議員李清標,分別向省有關當局暨省參議會陳情。當年五月廿四日,鎮長廖萬來,縣參議員李應鏜暨地方士紳等,並乘省主席魏道明蒞鎮之便,又為續建西螺大橋而面呈陳情書。這三年間地方人士極力的奔走,四處陳情,但並未獲得上級單位的確實回應。這期間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大陸內地亦有被中共赤化的隱憂。由於政治情勢的不明朗,導致大橋建造的議題再被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