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計畫緣起
網站導覽表
細細說稻米
花東尋好米
米食大賞
農具教學區
田野藝廊
學習單
小當家菜單
掌廚小當家
義工心得
小當家秘笈

 

古早農具現代農具壽豐鄉文史館鳳林客家文物館

 

[學生活動心得]

鳳林客家文物館心得-學生學習心得2002/11/22

 

 

怡萱

看到有很多以前用ㄉ農具,而且一進ㄑ就會看到一張很大很大ㄉ照片,聽說那張照片還是從山上拍下來ㄉㄋ。講解ㄉ叔叔說,以前人都往西部開發,過ㄌ幾年,客家人移民東部後山,雖然有是靠翻山越嶺,走陸路而來,但大多數ㄉ移民,則是選擇水路而行。花蓮地區是由一些不同種族群在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粄印製做:可印出漂亮的龜甲花紋,用米為材料,磨成漿,加熱開水攪拌均勻,倒入鐵製平板盤,蒸成凝固狀依序切成條狀,就會變成白嫩嫩ㄉ板條。菜包製作:用糯米和在來米混合作成板粹,再以蘿蔔絲.肉丁.香菇.蝦米.胡椒粉炒成配料,包再板粹內成一豬籠型,客家菜包就完成了!其餘還有穧粑製作、紅粉製作等…。

我在那裡還看到以前ㄉ客家服裝,在我眼裡,客家服裝好美喔,男生ㄉ衣服都是藍色ㄉ,而女生ㄉ衣服都是粉紅色ㄉ。我看到ㄌ竹籃:擔菜用、提籃:擔物用、臼:米器、背籃:背載物品用、甕:盛酒、醬、醋、水、米缸:裝米用、飯匙:盛飯用…等東西。石磨,我是第一次看過實物,講解ㄉ叔叔說,石磨並不是用水泥作ㄉ,那是整顆石頭下ㄑ挖ㄉ,我聽到時還真是下ㄌ一跳ㄋ!過ㄌ一陣子,我們就離開ㄌ,要走時,余光臨老師問我們:「你們知道那間屋子叫什麼名子嗎?(左手指著左邊)」大家都不知道叫什麼,所以就跑ㄑ問陳昭蓉老師,沒想到陳昭蓉老師卻說:「記得要打報告給我喔!」問ㄌ第2次也是同樣ㄉ結果,逾時我們就跑ㄑ跟余光臨老師說:「那間屋子叫『記得要打報告給我喔』」結果老師也笑ㄌ,今天真是好玩ㄉ一天阿!對ㄌ,原來那間房子ㄉ名子叫做菸屋阿!

 

 

尚儒

上星期六,我們去訪問了天皇米的老闆王叔叔,與他約好了這個星期天,要去他那裡採收稻子,可是今天因為下雨的關係,取消了這次的活動,不過老師還是帶我們去參觀客家文物館,老師說客家文物館是收藏了許多以前的客家人、平地人、山地人生活上的必備用品,例如衣服、農具…等等。我覺得這次的雨天,讓我們意外的展開了一場「古文物之美」的旅程。

以下我要介紹的是古農具:

 

竹籃

:擔菜用

蝦籠

:抓蝦用

 

 

 

 

:舂米器

背籃

:背載物品

 

 

 

 

風車

:搌米用

:盛酒水等用

  

以下我要介紹的是客家米食加工品的製作:

板條製作:

用在來米為材料,磨成漿後,加入熱開水均勻攪拌,倒入鐵製平板盤,蒸煮成凝固狀,依序切成條狀,香味可口的客家板條就完成啦!

 

菜包製作:

用糯米和在來米混合作成板粹,再以蘿蔔絲.肉丁.香菇.蝦米.胡椒粉炒成配料,包再板粹內成一豬籠型,客家菜包就完成了!

依序介紹了這麼多的東西,大家對古文物多多少少應該也有些了解吧!我現在要介紹的是客家農業開墾三寶,客家農業開墾三寶是客家人幾乎時時刻刻都待在身邊的種子,但到底是哪三寶呢?有玉米.稻米.地瓜,但又為什麼客家人都把他帶在身邊呢?因為這樣的話他們想要開墾這塊地時,就可拿出來立刻種,挺方便的呢!

我們不但看到了許多古農具,還欣賞到了那麼多的古物,這一切都是要感謝老師,而且老師還請我們一人一個紅龜粿(台語俗稱ㄤ估桂) ,真謝謝老師帶我們出來玩了一趟這麼有趣的旅程,讓我們開開眼界,見識一下老祖先在台灣留下的美麗足跡。

 

 

如憶

今天老師和尚儒的媽媽帶我.依涵.依虹.怡萱.千萱.尚儒.曉柔去客家博物館參觀。

到了客家博物館,蝦籠:是用來補抓魚 背籃:是用來背載物品用的 竹籃:擔菜用的 魚簍:是用來捕魚.抓魚用的 秧架:挑擔秧苗用的 粄印:可印出漂亮的龜甲花紋 板條是怎麼做的:用米為材料.磨成漿.加熱開水攪拌均勻,倒入鐵製平板盤,蒸成凝固狀依序切成條狀,就會變成白嫩嫩家板條。穧粑是怎麼做的:早期,糯米蒸熱,再由2位男人用木棰捶打,另一位不停第翻動,使其均勻,製做出又香又Q的穧粑,分割成小小塊,沾上花生紛、糖粉、黑芝麻,即是美味可口的傳統穧粑。 板印:可以印出美麗漂亮的龜甲花紋 秧架:挑擔秧苗用的。

花東地區由不同的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日常交易,台灣最佳的族群融合地區,每年七、八月,阿美族的豐年祭,在各部落間輪流舉行,鄰近的客家人,大多人也會去共盛舉,和人的祭典,有也許舊習被淡忘了,客家移民東部後山,雖然有部份是靠部份著番山越領,走陸路而來,但大多數的移民,是靠水路而行,清代時期,台灣的水路交通並不發達,除了往來中國與台灣之間。這次的旅行讓我覺得很高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