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聽審與放告

城隍爺是地下的縣太爺,城隍廟是地下衙門,既然如此,城隍爺辦案的順序,也是會跟一般縣太爺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在城隍廟裡也會看到「放告」與「聽審」二個牌子。
當「放告」牌子一掛出來後,就表是城隍爺己經準備接受陰界中的冤魂申告。凡是有冤屈的冤魂都會利用這個機會向城隍爺申冤,希望得到平反。「聽審」的牌子,則是聽審判的意思,跟古時候的衙門的縣太爺審案是一樣的。

 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說明會

今天老師每人發一本世界宗教博物館參觀手冊,這是老師為了讓我們對世界宗教博物館有初步的了解而做的手冊。
我們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時間訂於十二月二日(星期日)早上九點,在泰山國小大門口集合,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做下列的事情:
1.先問爸爸媽媽是不是同意我們前往,答案必須於明天早上告訴莊老師。
2.在這將近兩個禮拜的時間先上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網站做功課,仔細了解這個博物館的宗旨和意義。
3.我們到宗教博物館主要了解的事項為:
(1)什麼是宗教
(2)台灣民間信仰
(3)宗教與生活
看來這二個星期,我們可要好好做事前功課了。

 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網站

在老師說明了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的事情後,其他的人就開始了今天早已安排好的工作∼畫帽子,而我則被老師分配到電腦教室上網,到世界宗教博物館去一窺究竟,在偷懶偷偷玩了一陣子的電腦遊戲後,就開始工作了。
我一登錄時嚇了一大跳,這個網站怎麼做得這麼精緻呢!隨後我進去了展示各宗教文物的網頁,每一張圖片都很清晰明瞭,不會模模糊糊的,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魁星踢斗,他是源自古人的奎宿信仰,為西方七宿之第一宿,主掌文章科考之神。右手持筆,左手持書卷,右足踩鰲頭,左腳後揚踢魁斗,全體造形仿魁字構成,極具生動感及民間藝術趣味。讀書人常供奉於書房內,以祈求金榜題名,榮耀家門。而且這些圖還會轉轉轉讓你看的一清二楚真不錯呢!

宗教博物館是一個收藏了全世界著名的宗教資料的博物館,我想十二月二日我們去參觀之後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畫帽子的工作

在老師講解完參觀宗教博物館的事情後,我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圖片開始畫城隍爺與祂的部屬的帽子,原本以為是一件很簡單的工作,想不到這卻花了我們一整個下午,還是畫不好,因為有的帽子上面有龍有獅子有寶塔,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且大概因為有些圖片太小了,我們想要畫帽子上面的花紋時,老是看不清楚,於是一頂很漂亮的帽子,被我們畫的很醜很難看,大家是抱怨連連,後來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用PhotoImpact的套索工具,將照片上的帽子剪下來,這樣這些帽子可能看起來會比較清楚。真好!這剛好是我們電腦課正在學的東西,對我們來說應該是簡單許多!

 一支雄壯威武的警察部隊

在城隍爺出巡的隊伍中,有一群最為突出、色彩最為鮮明的八人團隊,就是八家將。八家將的工作主要是在城隍爺出巡的時候,協助城隍爺來緝拿妖魔、捕捉鬼怪,就像是現在的警察一般。因此在有些城隍廟旁都有專為這些家將所設的廟,如霞海城隍廟前的家將廟,嘉義城隍廟旁的什家將廟等等。
八家將的起源大致上有下面的五種說法:
(1)上界大洞天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都將。
(2)五福大帝所收降的海盜 。
(3)大戶人家的家丁或清代縣衙巡撫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
(4)地藏王菩薩的部將 。
(5)城隍十二爺的脫胎或所收服的山賊 。
所謂「八家將」基本上的成員是指甘、柳、范、謝四爺合稱為「四將」;春、夏、秋、冬四神合稱為「四季神」,加起來就合稱為「八將」,但亦有非 8人成陣的,例如有 6人、 8人、10人、12人成陣的,甚至為壯聲勢亦有16人、32人成陣,此種陣頭則常稱「什家將」,但其主要家將仍為前述 8位。而組織結構較為完整的為13人陣,即:
(1)什役(2)文差(3)武差(4)甘爺(5)柳爺(6)謝爺(7)范爺 
(8)春神(9)夏神(10)秋神 (11)冬神 (12)文判 (13)武判。
他們的發令程序大致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范謝捉拿---甘柳刑罰---四神拷問---文判錄供---武判押犯。
八家將的裝扮大致是頭戴盔帽,身穿戲袍(外手在肩上,內手在腋下),腳著草鞋(套襪、繫鈴),外手執扇(黑、白、紅、花皆有)、內手拿法器,再配上一個五顏六色的大花臉(事實上臉譜的畫法有典故和儀制定規),這就是他們常見的模樣。操演之前的家將,都需先行化裝,即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陣勢排開以後,也就是操演開始,所有成員都搖頭晃腦、瞠目怒視,左右擺動、威風凜凜。這時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尤其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
實際上八家將操演的主要內容是擒拿罪犯,因此有攻擊、有圍捕,行進時必走「虎步」(即八字步),擺動雙臂和法器,以製造威勢、壯大陣容,產生震嚇之功;法器包括:令牌、魚枷、蛇棒、戒棍、火盆、木桶、鋸刀、法扇、黑旗、瓜錘等;至於圍捕陣法則有「踏四門」、「走七星」和「八卦陣」等。
(參考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訓150期)

 純萱阿姨的幫忙

今天爸爸問阿姨有關靈德廟城隍爺出巡錄影帶的資料,希望能幫助我們了解城隍爺的出巡廟會內容。阿姨說:「靈德廟本身就有錄影帶我會幫你寄的。」那時,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只能以高興加高興來形容。但是錄影帶只能借不能給,因為這是廟裡保存的錄影帶,不過沒關係,我們收到錄影帶後再另外拷貝一份當做自己的參考資料。

靈德廟俗稱城隍廟或城隍爺廟。沿革緣起於道光十一年有林杞埔街總理武生陳朝魁,聽說彰化城隍廟很靈驗,乃分靈至自宅供奉,並請工匠雕刻金身,同年八月,金身完成,他就將自宅捐充為公廟,當時是用土确建造的。至光緒十年林圯埔街有鍾文銅者感於神威顯赫,乃發起重建,改為靈德廟。光緒三十年,地方仕紳林月汀…等又募捐重建,廟貌煥然一新,此時除鎮殿主神一尊、分身十三尊、三界公爐外,另在兩旁奉祀福德正神、林圯公各一尊。
每年在農曆六月十五日城隍誕辰及十一月十日「冬尾」兩祭,不僅演戲慶祝,而且有城隍出巡遊街的活動,頗為熱鬧。我國古代在省城、府城、縣城所在地必有城隍廟,城隍在傳統民間信仰裡是屬於陰間的地方官,是城市保護神。竹山的城市發展到光緒十二年曾一度躍居雲林縣治所在地,因此城隍廟的存在顯出竹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俗稱城隍廟。緣起於道光十一年,林圮埔街總理陳朝魁聽說彰化城隍廟恨很靈驗,仍分靈至自宅供奉,並請工匠雕刻金身,同年八月金身完成,便將自宅充為公廟,此宅系由土角砌成。光緒十年,林圮街有鐘文銅者感於城隍神威顯赫,仍發起改建,改名為靈德廟。光緒十三年,雲林建縣,本鎮為縣治所在地,城隍廟地位因而大為提升,正式列入官府記錄,因為省城或府省或縣城所在地,依清律必須有城隍廟的存在。而後迭經修建,直到晚近民國八十年在次擴建,奠下今日金碧輝煌、美輪美奐之廟貌基礎。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城隍誕辰,有酬神演戲,更有城隍出巡繞境活動,是本鎮最熱鬧的時候,值得參觀。

 收到竹山靈德廟的錄影帶了~~~

竹山靈德廟城隍尊神聖誕出巡的錄影帶寄來了,想不到純萱的阿姨動作這麼快,這麼快我們就收到錄影帶。

收到錄影帶之後,我們迫不及待的先看了一下,原來竹山靈德廟的城隍爺出巡時也是這麼的熱鬧,而且跟隨城隍爺出巡的車子也很多。我們打算請蕭老師拿回家另外拷貝一份留存下來,另外再找時間讓所有的隊員一起觀看,然後把”正版錄影帶”趕緊再寄回廟裡去。
謝謝純萱的阿姨!謝謝靈德廟!

 八爺的帽子

這些是八爺的帽子,一邊是我用手畫的,另外一邊是用PhotoImpact的套索工具圈選出來的,你覺得哪一張比較好看呢?
實在是因為祂們的帽子太複雜了,而這部份又是在我們的研究內容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既然畫不成,只有用這種變通的方法,不過效果還不錯,又可以磨練我們PhotoImpact 的技巧,真是一舉兩得。但是還有一張最難的還在處理當中,我想這大概得花我不少時間!

 霞海城隍廟的漫畫

這本漫畫書是上學期我們去霞海城隍廟跟著城隍爺出巡時,廟裡的工作人員送給我們的,在楊宗家裡放了好久,昨天他總算拿到學校來讓其他隊員看。

這本漫畫主要是畫霞海城隍爺的歷史與霞海城隍廟建廟的過程,圖畫精美,而且用漫畫的方式來表現,也讓我們更容易了解城隍爺的歷史與故事。原來霞海城隍爺是清朝道光年間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因當時同安人渡海來台,於是也把故鄉的城隍爺帶來了,以保佑出門在外打拼的信徒,後來在大稻埕定居了下來,也因為城隍爺的神威遠播,所以才建廟奉祀。

總之這本漫畫書老少咸宜,對我們專題研究的幫助可說是非常的大。

 城隍考試

在鬼故事書「聊齋誌異」(註1)裡,有一篇「考城隍」的故事,裡面大致是敘述在宋朝時有一名孝子叫做宋燾,有一天突然臥病在床,在睡夢之中有一位官吏牽著白馬來到家門口請宋燾前往考試,於是宋燾騎上馬跟著官吏來到一座宮殿,看到許多人都已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寫者考試卷,考試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宋燾找到自己的位子開始提筆寫卷子,寫下了「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考官看了讚賞不已,於是封宋燾為河南城隍爺。

這是一個讀書人,應徵城隍爺考試的故事,從這裡我們也知道,城隍的職務有時候也是需要考試的,就像現在的公務人員考試一樣。
註1: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鬼」故事書-「聊齋誌異」,作者是蒲松齡。

 帳帽和魁帽

七爺和八爺難到只會在廟會裡出現嗎?我們一直覺得七爺八爺的造型應該在中國的民間戲劇裡會出現,只是不曉得是在哪一齣戲裡。於是我們開始翻閱有關國劇與掌中戲臉譜和服飾的書,仔細找找看是不是會有七爺、八爺的出現。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讓我們在一片「掌中天地寬-布袋戲」(註1)的光碟片裡找到了,其實掌中戲中七爺和八爺的造型和我們平常所看到是一樣的,而從這片光碟中,意外的發現我們一直不曉得七爺八爺帽子的名稱,原來在掌中戲中,七爺的帽子稱為「帳帽」,八爺的帽子稱為「魁帽」,這可以算是我們的一項得來不易的收獲吧!
註1:「掌中天地寬-布袋戲」臺北縣建國國小四名老師,以掌中戲為主題創作的多媒體光碟,榮獲教育部第五屆金學獎比賽金牌獎

 城隍爺的帽子與明朝的官帽

城隍爺的帽子和明朝的官帽比起來是不是很像啊?我們比對書本上的資料(明代官像畫-中華兒童叢書),得到下列的結論:
一種稱為幞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朝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的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另一種是烏紗帽,是明朝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髮。

在明朝,從冠帽上可看出官方規定的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而城隍爺既然也是個官,所以在帽子上當然也會跟一般的官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做了以上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