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舊稱打狗山、打鼓山屹立於高雄西邊濱海,縱貫鼓山全區,南北長約五點五公里,東西寬約二點五公里,全區最高海拔三百五十六公尺,是高雄市天然屏障。因地質屬隆起珊瑚礁石灰岩,山區林巒蔥綠,嚴豁奇秀,且石洞眾多,除深具原野之美並富藏人文史蹟。在山區高處可遠眺台灣海峽與高雄全景,實為高雄最具特色之天然地標。自從國防部開放北壽山區,二年來,遊客大量擁近山區,不僅步道山徑愈形擴張延伸,干擾野生動植物和破壞自然景觀的行為更層出不窮,使原本平衡寧靜的山野生態體係倍受強大衝擊。為了喚起社會各界與全體市民更加珍惜自然資源,一起以行動來關懷和愛護這座高雄僅有的〝自然公園〞,小民僅以此網頁介紹北壽山的生態資源,導引大自然同好來認識山上常見的動植物、地質景觀及其歷史人文特色和嘹解生態保育概念。期望藉著小民的推廣,使今後壽山豐富、多樣的面貌能吸引我們更懂得欣賞自然之美,教導我們領略生命的秩序感和交替哲理,也使壽山的原野生態成為港都人蘊育智慧、快樂的泉源。
壽山是隆起的珊瑚石灰岩地形,由於侵蝕的狀況劇烈,成為不定的丘陵地形。壽山有許多石灰岩洞,如天財洞、蓮花洞.....等。在洞內可以看到由碳酸鈣沉澱而成 的鐘乳石〈或稱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壁、石簾、石藤......等奇特的景觀。鐘乳石等的顏色是純碳酸鈣的白色
;而如納入了氧化鐵就成為粉紅色、橘色、紅色,含錳就成了黑色或藍色。會造成鐘乳石傷害包括人類呼吸的二氧化碳、細菌、抽菸、的尼古丁、及可以使它長出藻類的電燈光線。
小溪貝塚是原住民留下來的文化遺址,它的分怖位置剛好是北壽山登山口後面的步道上,每個登山客都會踩踏而過,只是因漫不經心,很少人會進一步去探索,平白喪失了認識考古遺址的機會。根據文獻的記錄,日據時代高雄中學的老師土屋恭一,當時他最先在高雄中學發現一處貝塚,之後就帶著學生經常四處尋找遺跡,一次大雨後,柴山上的雨水將土層沖刷開來,發現了小溪貝塚,它因小溪的流經而被發現,取名為小溪貝塚。雄中位於現今三民區,古代是三塊厝與大港溪的北岸,是馬卡道族原住民群居的地方,貝塚是早期原住民吃完貝類後的集體堆置場,也就是現在所稱為的垃圾場,此處除了發數量眾多的文蛤、火蛤、牡蠣、陶片外,還有小陶環、石斧、動物骨及骨針等,可以說明當時的原住民衣食狀況。
小溪貝塚是個慣用的簡稱,考古學家稱它為【龍泉寺後小溪貝塚】或【龍泉寺遺址】。它的主人是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的支系馬卡道族,屬於蔦松文化的遺址。
最值得登山客珍惜的有三點:
〈一〉小溪貝塚是馬卡道族的文化遺址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個。它也是整個平埔族遺址中,保存最完
整者。
〈二〉高雄地名的由來,和小溪貝塚以及從它延伸的打狗社有直接的關係。高雄的原意是
【竹林】,正是從打狗轉音而來。馬卡道族為了防禦敵人和海盜的攻擊以及颱風的侵
襲,在部落、家屋的四周,種植刺竹林作為防衛圍籬。他們稱這種圍籬叫作
【TAKAO】,六世紀時,漢人開始和馬卡道人頻繁接觸,對竹林圍籬的妙用印象深
刻,就以閩南話翻譯 成【打狗】,因此
出現【打狗山】、【打狗社】的稱呼。一八九
五年以後,日本人統治台灣,根據日本本國同音的地名,取漢字【高雄】傳統名稱,
移用到打狗來,從此打狗變為高雄,並且在大正十三年《民國十三年》建立高雄市。
〈三〉小溪貝塚之打狗社的馬卡道族人屬於母系社會,在過去漢族移民的時代,藉著婚姻關
係已經完全融入漢族的血統之中,因此馬卡道族是高雄人的母系祖先。十九世紀的漢
族先民就留下『有唐山公,沒唐山媽;有平埔媽,沒平埔公』的諺語,足以為證。
雅座位在壽山側斷崖的邊緣高地,其面海的一方有個狹長山谷,越過山谷,又是一個突起的山脊。由這突起的山脊和雅座所在的高地都是石灰岩地質,至於兩者之間凹谷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山谷原有的地質是類似月世界泥質『古亭坑層』。這種地質,遠較兩側石灰岩地質鬆軟且易被風雨侵蝕,山谷因而逐漸形成。另一種可能為該處原是石灰岩洞,後因頂部崩落而成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