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柴山共舞
專題簡報
柴山探訪
地形特色
動物奇觀
植物王國
景點駐足
左鄰右舍
登山步道
名勝尋訪
自然日誌
親親校樹
考考你吧
幕後製作
遨遊天際
 

壽山旁附近的宗教信仰,充滿了歷史的特色。在壽町及山下町,日治時代設有許多日式佛教的佈教所〈包括目蓮宗、曹洞宗、淨土宗、臨濟宗等〉,今皆無存。西來的天主教,仍有鼓山路的露德聖母堂的存在。閩南移民的信仰,則根身蒂固地遍佈由南至北,哨船頭、哈馬星、岩仔、內惟、凹仔底等聚落。

  哨船頭

以泉州喬為主的哨船頭係因背山而海,極具國防之價值,清廷設哨船於此而得名。居民以漁業為生。開台福德伺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可能是全台最古老的土地公廟。土地公婆並祀則為其特色。

  哈馬星 

一九零八年通車的縱貫線,除主幹道外,另有一條充滿通往漁市場,專門運送新鮮漁貨的支線,稱為濱縣〈 Hamaser 〉,居民以台語音譯稱為哈馬星,包括新濱町、湊町及壽町。日治時期,哈馬星乃為全市首之善區,集火車站、銀行、市政中心、郵便局於一身。今人走入哈馬星,隨處可見高齡近百,結構結實,建築宏偉精美的老式洋房。鼓波街的代天宮〈五府千歲廟,又名柯仔寮廟〉,原是早期北門移民的守護神,一九二零、三零年代,曾是市役所所在,現在是哈馬星最大的廟宇,是當地政治和信仰的中心。

●  岩仔

又名巖仔,為打鼓巖〈元亨寺〉下聚落的簡稱,今汎指中鼓山。一九一七年竣工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台泥前身〉提供不少的就業機會,吸引了澎湖及學甲人前來定居。學甲人取代了洪姓同安寮部落,成為水泥場以西琦腳聚落的主體。另有少部份住在運河邊、鐵路區一帶。鼓山站旁奉祀保生大帝的

學假慈濟宮,即為例證。澎湖人士主要集中在興宗里、鼓岩里鐵路兩旁,及鼓山二路一帶,從事水泥、中藥、營造及木匠等業。原名元興寺的元亨寺,是南台灣的佛教聖地。一七四三年(乾隆八年)由漳州經元大師於打鼓山西麓籌建,祀觀音菩薩,曾是打狗十八庄頭的公佛。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回祿之災後,另於打鼓山東麓重建,命名為元亨寺。
近年寺背〈今山腰廟址〉建大雄寶殿,奉釋迦佛祖,金碧輝煌,宏偉肅穆。一九二六年整修的拙樸舊廟,已經拆除。老一輩稱元亨寺為舊菜堂,稱介於鼓山二路與鐵路之間的寶華堂〈一九二八年建〉為稱新菜堂,後者是高雄市歷史上唯一的齋堂。元亨寺為出家佛寺,寶華堂為在家佛堂。

  內惟

原名內圍,係清代為防匪亂,置兵鎮守而得名。日治時改稱內惟,泛指縱貫路以西的北鼓山;居民以泉州後僑及桃仔園軍區的遷村戶為主;因地勢低窪,且得內惟陴、龍目井灌溉,農業發達。所產檳瑯心芋及菱腳,遠進馳名,但田埂小路崎嶇難行,令人生畏,民間盛傳:要食內惟芋,不行內惟路。位居山

腳下,當地居民稱為菜堂的龍泉寺,原名湧泉寺、喝水巖,一七七四年由漳州經元大師建立,一八九一年遭火焚毀,僅留大殿的遺跡。一九二三年地方人士李榮等人鐻資興建日籍僧東海宜誠為主持,成為日式佛教臨濟宗妙心等派的佈教所。因寺旁有龍目井泉水流穿故名龍泉寺,主祀觀音菩薩。 俗稱內惟廟的鎮安宮,供奉池府王爺及土地公。崎腳庄原有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建立的福德祠,因九如四路闢建抵觸,與內惟的王爺廟共面臨被拆命運。信徒乃將二者合併於九如四路重建,額神福祠,即今鎮南宮。此廟樓上為莊嚴神聖的廟宇,樓下為熙來攘往的黃昏市。

●  凹仔底 

泛指今縱貫線以東的北鼓山,涵蓋清代的龍水莊及漯仔底。明清以來,此地即為往來三塊庴街與埤仔頭街的交通要道,且得水塘灌溉,成為聚落的所在。清初即追隨鄭成功來台泉州移民,是拓墾凹仔底的大功臣。但土地長期使用,地力日漸貧瘠,農戶遂有另行覓地而棲念頭產生。一九三零年代由中壢、新竹南下的客家人漸多,取代了州人地位,以佃農身份持續經營農作,直到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施行,客家人始由佃農變個成地主。放棄土地外移的泉州人,一部份遷往龍水,一部份渡過愛河中游,開拓三塊庴,並利用餘暇經商,創造了有名的三鳳中街。至於凹仔底這座老農莊,因地力未獲改善及交通不便,逐漸沒落。幸而二十五期市地重劃及中博地下道通車,才又恢復了生機。據說,居民感念在二次大戰期間,飽受盟軍轟炸之際,天公保佑,得度難關,因而建廟。

列印本頁
5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