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川
王敏川

王敏川 | 林幼春 | 林呈祿 | 林茂生 | 林獻堂 | 連橫 | 陳炘 | 蔣渭水 | 蔡培火 | 賴和 | 霧峰林家

 

  台灣文化協會末代委員長王敏川,字錫舟,有時單用「錫」作為筆名。出生於一八八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彰化竣彰化街北門外人(今彰化市)。王敏川自童年時期及對日本統治的專制、跋扈,留下不滿和憤慨的心理。

  王敏川赴日本留學的第一年,適值東京留學生民族自覺回程運動的時候,他在這個大潮流之中,以書生報「台」的心懷,義不容遲參加了啟發會(一九一九年)、新民會(一九二零年)這些最早期由台灣智識青年所結合的民族運動組織。

  一九二零年七月十六日,<台灣青年>雜誌創刊,非武裝抗日的文宣工作於焉展開。王敏川抱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台文化之隆替,實繫吾輩」的精神,擔任編輯工作,並已如 巨筆喚醒民眾。

  王敏川說台灣人「無社會之自覺,做事則趨於個人方面,而缺協同一致之精神,故犧牲於公共事業者絕少」,終於自己佔了起來,走向政治社會運動這條不歸路。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五日,<台灣民報>創刊,王敏川擔任幹事。報社發行人黃呈聰和王敏川連返台,他們在全島各地舉辦巡迴講演會,所講內容以喚醒民眾民族意識和抨擊統治階級暴虐為主,受到熱烈歡迎,因而猝逝台灣文化協會體認舉辦講演會的功效。

  當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決定組織政治結社來推展時,引起日本官憲的注目,而刻意製造「治警事件」,將全島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相關人士加以拘押、傳訊、審訊,王敏川也遭受牢獄之災。「治警事件」第一審,王敏川被判刑三個月;第二審則以無罪開釋。

  王敏川殷切推行「社會教育」,呼籲利用通俗之講演會、新聞雜誌之經營、圖書館之設置、講學團之設立來啟蒙民眾的文化水準。難能可貴的是:他自二零年代初期即開始關注台灣婦女問題,他認為女性需要拋棄因襲的固陋思想,才能自覺。

  台灣文化協會後來因為意識問題,發生了激進派與穩健派之爭,意即所謂左右之爭,王敏川是屬於激進派的改革份子。文協分裂後,林獻堂等舊幹部相繼退出。「文協」被少壯派的新幹部把持;王敏川當選為中央委員,成為「新文協」的主幹。他在中委會當選組織部主任兼教育部部員。

  新文協成立後,王敏川等為了表示劃清界限,與鄭明祿等人退出<台灣民報>,而由新文協集資,於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創辦「大眾時報社公司」,王敏川任董事。<大眾時報>因台灣總督府的阻撓,於同年七月九日出版第十期後迫停刊。

  新文協初期由連溫卿主導,後來,王敏川在新文協的地位漸漸凌駕連溫卿,最後在農民組合策動下,連溫卿遭到開除。

  王敏川取代遵循日共山川均路線的連溫卿後,其在新文協的地位扶搖直上。當時內部的一些台共份子提出「文協解散論」,才能符合政治運作目的。王敏川獨排眾議,堅持「文協」應作為「小市民的大眾團體」而繼續存在。

  一九三一年,當局強令解散台灣民眾黨,之後開始檢舉台共份子。八月九日,簡吉在台中召開「台灣赤色救援會」籌備會,王敏川率新文協十餘位中央委員,以致遭到檢束,十二月被捕入獄。四年刑期,加上未審前的留置,王敏川實際坐了六年黑牢;羈押中非人道的折磨使他未老先衰。出獄後,他「語言低沉,走路無力,兩眼俯垂」,一身疾病。晚年雖吟「更留痴態在,書卷當良儔」之詠,但終於在一九四二年九月二日抑鬱以終。